2013年12月28日 星期六

〈20+歲青年的煩惱〉2013北藝冬季公演-金龍+商人

〈20+歲青年的煩惱〉2013北藝冬季公演
看了12/28 Sat.午場的《商人+金龍》,非常好看,演出中享受著演出與我自身的對話,久久不能自已。
上半場《商人》演出結束後中場休息時遇上系上大一的學弟妹,正感嘆著:「天阿真的好好看」時,學弟說:「怎麼辦?學姐,我都看不懂。」才發現真的是《少年維特的煩惱》阿:關於存在主義這件事。
關於《少年維特的煩惱》,其實維特不是少年,學者分析文中的少年應該是20-30歲的青年,聽了學弟的想法,思索了一下為什麼他們看不懂...可能因為他們才19歲,還沒想過為什麼自己會存在,存在為了什麼?「活著」是否存在吧?(但我有的朋友16歲就在思考存在主義了 我輸了oh no)

WIKI頁面中寫道:
存在主義其最突出的命題是:世界沒有終極的目標;人們發現自己處於一個隱隱約約而有敵意的世界中;人們選擇而且無法避免選擇他們的品格、目標和觀點;不選擇就是一種選擇,即是選擇了「不選擇」;世界和我們的處境的真相最清楚地反映在茫然的心理不安或恐懼的瞬間。

我想劇本講的不只是工作是否是人生的意義,也不只是經濟體制下的悲哀,我解讀的是存在價值的被評價、誰有資格評價、評價的意義是?等等...工作薪資高社經地位高?為什麼?書讀得少所以只能賺辛苦錢?為了賺錢工傷理所當然?被管理與管理階層喝的水不一樣?
劇中的時空可以套用在任何地方,我喜歡這齣戲很強大的劇本結構,真是正中紅心---身為憤青的我。
第一次看波梅拉的戲感受很深,他是法國當代難得編導奇才,《商人》這齣戲也讓他得了戲劇文學大獎。有機會真想把他所有其他作品都拿來看一下。

很喜歡劇中一段台詞:「他說死了才是真的存在」
之前看叔本華對於存在的論文,他講了一堆我全部都忘了,倒是提到有個他不支持的反論:「宇宙很大時空很長不可預料我們無從得知,人生時間相對很短,所以出生之前與死之後的時間是長的,在活著的這段時間不是存在的,不活著才存在。」
花了不少時間在思考存在的我,發現快樂是活著最重要的目標,但因為慾望讓我們快樂,所已太多人被慾望控制了甚至曲解快樂的本質,像我這種少數質疑存在的人,有某部分也是被慾望控制了,因為想要得太多,不能接受的也太多。真的好難阿。

這個製作各設計和導演都配合得非常好,導演手法很棒,燈光舞台看著很舒服,演員都恰到好處,明天還有一場,錯過你自己在家哭吧阿哈哈哈。
對了,我為了《商人》中場之前竟然沒有謝幕這件事有點困惑,手舉著想拍想說燈暗後還會燈亮吧結果竟然就叫我們出去惹,很想為大家鼓鼓掌的說。真的很好看阿。

接下來談談《金龍》,我沒看過劇本,但我想劇本可能已經設定兩個女演員飾演的角色的分配,劇本結構很厲害很屌,看這齣戲讓我心有戚戚焉又是存在主義,我中毒了吧哈哈。
劇中敘述的情節我心有戚戚焉,為什麼呢?之前去紐約的時候在電車上、各處遇到的華人非常多...最弔詭的是:大部分在紐約的華人,只要住在chinatown的,通常都不會講英文,而且一點也看不懂一點也聽不懂完全不會說英文的華人非常多。為此我在紐約困惑很久,常有華人阿伯來攀談,問我會不會講英文:「幫我跟他說我想要...」因為他們不會講英文,也看不懂,若遇到生活問題時,只能求助會講英文的年輕華人。
我甚至有遇到在電車上主動問我從哪來的福建阿伯,他住在紐約二十幾年,小孩都當醫生了,他一個英文字也看不懂、聽不懂、不會說,但他真實住在這裡二十年...他跟我攀談的幾十分鐘內,話題圍繞在想念家鄉,還是中國好...什麼的,但因為孩子都不想回中國、中文也不大流利,所以他還在這裡,久久回去家鄉都不想回紐約。
劇中後段,中國工人(女演員)獨白:「我變得怎樣了?我旅行了好久。」幹,已哭。〈我覺得我講得好像很好笑〉我總在旅行的時後尋找存在的意義,甚至把旅行當作存在的意義,但旅行的當下又會想家,想著能自在說中文的感覺,想著這裡不是屬於我的地方、想回家。
講回金龍,導演手法很強,節奏掌握很好,演員詮釋不錯,各設計配合很好,又是個好製作,明天還有一場午場,一樣沒看到你自己在家哭吧阿哈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