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13日到倫敦現在,十一月12日,兩個月的時間我學到了什麼呢?
我的老師從來不給具體的方向,是個嶄新的學習體驗,尤其學導演,到底怎麼引導這些導演學生才是對的呢?
上課上了一陣子,跟班上上課第二年的研究生們聊到老師Matthrew,才發現:蛙操,不是我英文差,有時候連美國人都聽不懂他說的英文啊!!!!
我想這就是英國導演(身兼教職)的說話方式,而且又是教導演的,當然是講愈迂迴愈好。
但班上有的同學不僅跟我一樣英文不好,還以前完全沒學過導演。這就不好辦了!
我好像是班上唯一一個大學學四年導演的人。其他的人有的是演戲演了很多年,想要個學位鍍金來的,有的是大學主修演戲的,有的是想研究劇場的,有的是業界演員工作20年來學導演的,有的是大學數學系畢業的,有的是歷史系的,有的是心理系的。
大學四年被老師帶的都知道怎樣一定會錯了,發現自己缺乏的是創作的動力,以及自己缺乏的創作力,才花大錢來到英國給別人耍白癡。但發現有人比我還更白癡,這就更不好辦了!
台灣的戲劇大學生都知道一件事:要做戲,先看戲。
但我發現我們班的同學...都沒有我想像的喜歡劇場(或是喜歡的方式不同?),都沒有我想像中的那樣愛看戲,完全震懾!
班上有一兩個跟我一樣很喜歡去看戲的人,他們現在都是我的好朋友了,很巧的是他們都是做兒童劇和偶戲的,難道做兒童劇的人對劇場的喜愛比其他人更強烈嗎?不知道。
最近幾週每個禮拜至少看三齣戲,我自從發現在National Theatre裡我一定會睡著之後,開始轉戰小劇場跟偶戲,完全不會睡著!可能因為都一個小時而已,在NT裡的戲都太長了,而且大部份時候我都覺得在看雷射舞台機關秀。加上NT裡都是白人,嗯,還有很少很少很少的中國人(我很確定不是韓國也不是日本也不會是台灣人),但是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難看到黑人,讓我很納悶,納悶著機關秀跟一些種族問題,坐著就睡著了...我很抱歉。
在Thames南岸的National Theatre,十月至今我看了The Young Checkov、The Red Barn、The Three Penny Opera。
年輕契訶夫顧名思義就是年輕時的他的作品,海鷗、Platonov、Ivanov。在名劇Ivanov中超級重要的伊凡諾夫跟他老婆的重頭戲(一整幕),我整個睡掉....那個老婆跟Ivanov都是我看過演員中超級超級超級超級神級厲害的演員,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沒有一個台灣演員可以跟他們比較的那種厲害法,但我還是不爭氣的睡去了...非常的抱歉。
海鷗的部分被刪掉很多,身為一個台灣藝術大學戲劇系的學生,當然是覺得『哎呀!』呀!
不知為何研究了一整年海鷗(老師只會拿這個當主題),看了兩三版的海鷗(嗯..),看到NT裡下起傾盆大雨連下一小時多,果然是驚喜跟傻眼加上感動啦。
但特里波列夫的戲份被刪掉太多,下雨也起不了高品質的倫敦白人觀眾的興趣,下雨的時候我大概是全場最開心的人吧?你們也太難取悅了吧!倫敦白人劇場觀眾!
關於Platonov,大概是十九世紀的近代版----羅朱裡的邁邱希奧吧!他同時可以擁有四個女人愛他,從頭到尾搞笑,最後死掉還可以讓全場為他哀悼,只能說:「你也太厲害了吧!!!!!!!!」反正他跟前面一個我說的IVANOV的演員都一樣都是神級的厲害。
導演根本就不用導啊,沒有啦。
然後這齣戲中間跑出一個超級屌的鐵軌,從上舞台滑出來到下舞台,再一次,我就是全場最開心的人,其他白人觀眾冷漠的看著他滑出來。你們不知道我驚訝的都要拍手叫好了嗎?!!?太難取悅了你們!這樣對嗎?!
在英國國家劇院看了幾齣戲後,感受到的無非是「觀眾期待在這個劇場裡看到幾千萬的舞台,如果沒有的話絕對不被原諒!」觀眾的“期待”,導致英國NT必須每一齣戲都弄成幾億台幣製作。
觀眾在劇場裡,期待的是什麼呢?是雷射燈光超強機關魔術秀嗎?還是那個神奇的句子:「從前、從前...」呢?
這次的莎士比亞學期課程中,有兩週要跟BA ACTING三年級的學生排戲,英國的大學是唸三年的,我也搞不清楚為什麼,但因為ACTING課程太難考了,通常進得了BA ACTING的學生,在考試前都會參加一年的訓練課程。所以大部份的人,在ACTING的訓練中還是上了四年的課程。
前幾週在排戲的時候和我的英國女演員提到NT的契訶夫,她憤怒的說:「我絕不看NT的演出,他們拿了政府一堆錢,用了一堆沒必要的花費,到底為什麼NT就能做這樣的事?他們還總是用一樣的演員,不給別人機會,總是雇用一樣的創作團隊,NT憑什麼?」
聽了Becky這麼說,我也想:對啊,為什麼?
為什麼觀眾要看戲?
劇場應該做什麼、能夠做什麼,怎樣才是真正的劇場呢?
身為英國人的我的演員Becky,是個超級超級有天份的演員,他真的超級超級超級強!超級!
跟他排戲很爽,因為只要給他兩個指示,他就給我50個新的回饋,而且他從來不停止嘗試。但是他是個完美主義的人,導致上了台反而完全不能發揮,他很容易驚慌,這大概是他最大的缺點吧!如果他能克服他在台上的驚慌,他一定可以成為全世界都認識的女演員,他真的太厲害了!
我的另一個演員Lily,是個很彈性的女演員。怎麼說呢,他可以同時當仲夏夜之夢(Midsummer)的黑美霞(Hermia)、度量記(Measure for Measure)的伊莉莎白(Elizabeth)、還能當羅朱(R&J)的奶媽(Nurse)、還有理查三世(Richard III)的安妮(Anne)!而且他不會慌張、很冷靜、很可愛、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是個人人喜愛的人,也是個很討喜的演員。可以涉足的角色很廣的他,有著很特別的聲音,每個他嘗試的角色都有不一樣的發聲位置,也很會使用自己的身體,每個角色的肢體都不一樣,身為一個演員,Flexible大概是所有人最想要的吧!因為可以獲得源源不絕的面試機會!還可以適合很多不同角色。
在排練前我超慌張的,因為我他媽英文很不好,到排練那週才剛開始上課三週,我他媽連對話都還不行,整個排練期都是我的地獄...對自己沒自信就算了,語言障礙加上沒自信,變成三百倍的溝通障礙。
大四的時候羅朱裡面最難的,對我來說就是第三幕第二場,茱麗葉跟奶媽的橋段,因為他媽的兩段大獨白。
但所有的障礙到了英國,到了Lily跟Becky手上,都不是障礙了。
可以說我之前大四時排練的問題全部一到他們手上就立馬解決的,莎士比亞的台詞無法翻譯,對我來說,真的,無法翻譯。
那些Beats,那些10個字裡的節奏,全部都不能翻譯。
班上的中國人同學很反對我的說法。
但這是真的:台灣觀眾不能接受那些翻譯,再好的翻譯也一樣。
(到底為什麼?)
(到底為什麼?)
台灣觀眾到底為什麼那麼恨翻譯啊?
我恨翻譯因為我覺得那些不是真正的話。
對我來說翻譯莎士比亞就不是真正的話了。
對其他台灣人來說是什麼呢?
對我來說他們是外星人啊!
講著不是中文的中文!超級奇怪!
長台灣人的臉,講著奇怪的中文,到底是哪裡的人?
那些困難,一變回英文,全部都解決了。
莎士比亞的精華都在文字裡,那些文字翻譯了就不是莎士比亞了。
現在想起來,覺得以前做莎士比亞太草率了,因為我英文實在太差,應該要精通那些beats跟那些意義,要不然做出來的東西連自己都不懂。
如果說對那些beats無法翻譯妥協,做出來的演出是沒有beats、刪減很多台詞,但有趣的作品,我是絕對支持的。但班上的一些中國同學很反對我的說法,他們認為莎士比亞是完全可以翻譯成普通話(Chinese Mandarin)的,而且那些beats都能做出來。那部分提出這樣看法的同學,也反對所有的改編台詞,他們認為不尊重莎士比亞的文字。嗯,我想種種原因讓我對於自己的母語竟然是“中文”,擁有各種複雜情緒,使得其實自己並不那麼驕傲自己身為台灣人,說的語言竟然是“中文”,也導致自己其實不大相信這個語言,也不能打從心底愛這個語言,或是百分之百的對它感動。我真的做不到。
第一天排練時,Becky拿著茱麗葉3-2的長台詞,他一開口我就瘋了...「也太厲害了吧!!!!天才!!!!!!!!!!!!!!!!!天生的茱麗葉!!!!!!!!!這就是莎士比亞啊!!!!!!!這才是真的啊!!!!!!」
這樣。
所以他做什麼我都覺得他超強他超棒,但他一直說:「我很爛!」
認真的,他一直對自己很失望。很失望很失望那種失望。因為他的沒自信,影響了最後的呈現。
Lily的奶媽,非常不一樣,非常有創意,非常獨特,非常年輕,非常不Tipical,我愛他的奶媽。
他們兩個很認真,在我們排練完後的時間,還會自己喬時間排兩三小時、很重視這個小呈現,讓我很感動。
雖然最後的呈現沒有排練時看到的好,沒有我期待的創新的東西,他們被自己的blocking鎖住了,但我還是很開心能夠跟他們排練,因為他們兩個的茱麗葉跟奶媽真的很獨特!不管最後是如何,我在過程中學到很多,他們兩個也覺得學到很多,這樣就夠了。
呈現完後兩週的課程,見到了THE導演!THE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導演Dominic Dromgoole!!!!忘了說,第一週課程見到了跟Benidict Cumberbatch排Hamlet的導演Lindsey Turner!!!都是那些THE導演啊!!!!!!
Lindsey的課程是我這輩子上過最最最有趣的一堂課之一,我是完全結束他的課才知道原來她是BC的導演...整個就是驚訝。她太不大導演氣息了!她的課這麼有趣,她的人這麼有趣,她帶來的東西這麼這麼驚人的有趣,要怎樣相信她是那個跟BC工作的導演呢!
而Dominic就是個很大導演氣息的大導演,大家跟他在一起的一小時,都不敢亂問問題,很安分。嗯,這就是大導演啊。雖然他很好笑,但就是一個金光閃閃在那邊一尊,就是醬。
我的老師Matthrew跟Lindsey和Dominic都是老朋友了,尤其Dominic講話講到一半還會問Matthrew說:「欸,啊你那時後不是在嗎?」
覺得很違和。
我原本以為Matthrew就是那種以前在台藝那種:你知道的,但後來發現,嗯,他就是那種超級強的導演,而且還不是那種台灣的你知道的那種所謂很強的導演,就是文學上來說真正強的導演。就是因為他是這樣的一個人所以他現在才在教書同時創作,不是因為那樣這樣的關係所以跑去教書,不是。
在這裏你永遠不能期待Matthrew告訴你該怎麼做,我想就是一個「師父領在門口,進門看個人」的極致!在倫敦學導演對完全的門外漢來說,不知道是好是壞...真不知道。
我上課常常放空,一開始兩週是因為聽不懂老師的英文。
最近放空是因為已經聽得懂老師們的英文,卻開始聽不懂班上除了母語英語人士以外的英文,我覺得很不妙。
一開始上課那兩週,只要超級專注兩小時,剩下六小時的課我就會完全放空。
最近也沒差多少,所以我決定全部都不能完全專注,要不然我中午就精疲力竭了。
所以我全部都在放空,然後選想聽的聽。
這是個很奇妙的體驗,因為當大家講到有趣的或我下意識覺得講話的人瘋了,我會立馬發現,明明我自以為都沒在聽的,其實我都有在聽,只是都沒聽進去。
如果我媽知道我都在放空他一定要瘋了。但我真的很難專注,我認為我得了過動症。
其實我們課程結束要寫一個小小的心得報告要三千五百字(英文),非常的不妙!
我把這個網誌當我的一個小總結(中文版),想到明天開始要努力寫那個就覺得要死了我死定了。二年級的說這個報告會是評分的超級大重點。
Matthrew絕對早就發現我都在放空了。
我的報告該麼辦呢???????
原本打算把看戲心得總覽寫在這邊但我發現很多字很麻煩~
下次再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