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6日 星期六

畢製後三年


這是我寫給我的臉書上的老朋友們的一則文章,我覺得分享給部落格和推特上面的大家也蠻不錯的 !

臉書上的大家,你們好嗎?

台藝大做完畢製後過了三年,我還是一樣熱愛著劇場。

我現在在倫敦念第二年的劇場導演,在一所英國名譽很高的演戲學校East 15 Acting School學習,學校在倫敦外圍,他們自稱是全大英國協種族多元的學校,但我感受卻和他們所宣稱的不太一樣。我大部分時間在學校,除了導演同學以及圖書館館員、在學校當守衛的黑人大哥,不會有人看到我,我是一個空氣般的存在。

在英國,當你需要填表格的時候,他們會要你填你的族群背景,亞洲人那格永遠只有「中國人」與「中國人混血白人」及「其他亞洲人」,然後我永遠都勾其他亞洲人那邊。其實即使我勾「其他亞洲人」,英國人把所有會說中文的人都歸類在中國人那個籃子裡。我覺得只有自己講的時候,自己才是台灣人的感覺,除此之外的時刻都不是。

在英國學習第一年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我遇上非常糟的房友,他們都是英國年輕人,髒餐具放滿整個水槽加上全家到處都是垃圾、長達三個月不洗髒餐具甚至可以放到長霉,廁所馬桶整個都是亂噴的硬屎,從沒有刷過。他們每天開趴到半夜三點,有時他們發酒瘋會瘋狂敲門、尖叫、敲牆壁。基本上我學習的第一年前幾個月都是在驚嚇中活著,半夜從沒有安穩睡過,因為很常被嚇醒。後來因為我太痛恨他們我就選了在峇里島學偶戲的課程,離開英國,所以去年三月到七月我都在台灣和峇里島。後來搬家後偶然和前房友的朋友聊天,他說:「麥可說他之前和一個中國女生住,是不是就是你?」所以我想,連自己講的時候,你也不一定能當台灣人,大概就是這種感覺。

後來很幸運的可以和日本房友、台灣房友住在一起,生活品質好了非常多,即使隔壁家人吵架我都可以聽得一清二楚、樓下的人大吼罵亂敲牆壁的隔壁家鄰居事情常常發生,我至少是處於一個不需要在恐懼的環境中。而且我們家很乾淨,我也可以開始做我想做的事,安排除了讀書和做作業以外的事情,在從前的房子裡我從沒有讀得下書的時候,因為隨時整個房子都是吵的。第一年最糟糕的事情就是我第一學期的莎士比亞課程書都沒看完,最後呈現也很爛,莎士比亞卻是我最最不擅長的學程、是我來英國的原因。但我也沒覺得英國房友毀了我的人生、讓我浪費學費第一年的英國生活,結論就是我比自己想像的還要更脆弱。

幸好後來我把我老師開的莎士比亞研究書單在第二年另外翻出來看了一半,我發現那些書都不難,也都不無聊,有非常多的技巧可以學習,但是說實在,做莎士比亞一定要符合書裡的方式嗎?沒錯,莎士比亞很了不起,他的韻律他的字都是絕贊、高級英文,從前的英國觀眾是聽戲不是看戲,故莎士比亞有這種聽戲架構的劇本寫作方式也是為了符合當時觀眾需求。但在台灣,現代劇場發展並不長,我們在現代劇場甚至跳過了聽戲的歷史,觀眾普遍都是從「看」戲開始走進劇場。

因為我的生活終於上了軌道,去年底我申請了在環球劇院的前台工作,現在我在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當工作人員。他們今年剛換藝術總監,現在的藝術總監是比較符合他們董事會對於莎氏比亞作品期待的環球劇院重量級女演員Michael Terry。對我來說,環球劇院的董事偏好的、或是說他們想成就的,就是莎士比亞劇作對觀眾「聽」戲的重要性,而被換掉的前藝術總監Emma Rice,她所堅持的卻是以「看」戲為創作出發點。

我覺得兩個都很好,但不得不說換藝術總監後下滑的票卷銷售對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是一個很大的殺傷力,他們沒有任何Arts Council England(英國藝術政務議會)的補助,所有的金錢來源都是票房收入。Emma Rice帶來了環球劇院史無前例的票房紀錄,但董事會認為那不符合莎士比亞環球劇院的舞台本質,他們覺得在環球劇院就不要用音響、不可以用麥克風。到底哪個對哪個錯?我想,和莎士比亞是英國國寶有關吧!在環球劇院我看過最好看的演出是綜合東倫敦嘻哈文化與饒舌音樂的2016年製作「Imogen(原名:
辛白林)」,站票區有一半以上都是黑人觀眾,整個環球劇院像是在開巨大派對、觀眾嘶吼和跳耀的謝幕場景,是我經歷過最美好的看戲時光。眼看Emma Rice退下藝術總監的工作換上了Michael Terry一個「正統」的莎士比亞擁護者,環球劇院的藝術總監風暴喚起了全英國人對「莎士比亞應該要?」的思考與關注。

我想著我大學畢業後第一次來到倫敦,第一次進環球劇院看戲,站在我夢想中的地方,感動之情無以言喻。如今我在環球劇院當前台,那時的感動早就不在了,看著整場大部分的白人中產階級觀眾在莎士比亞環球劇院慶祝莎士比亞的英式美好,想著自己剩下的只有現實的殘酷,也是沒什麼好感慨的。一定要做「正確」的莎士比亞嗎?英文一定要講的高級又絕贊嗎?如果是我,再怎麼做還是「不夠」正確,再怎麼講還是「不夠」絕贊,然而,什麼是正確、什麼是絕贊?

上個月去了一趟巴黎參觀了阿利安˙莫努虛金的太陽劇團(Theatre du Soleil),看了他們劇團巡演兩年的激進女性主義、政治批判演出「一個印度的房間(Une Chambre en Inde)」,因緣際會住在一個團員的家兩天,也因為這樣參加了他們劇團慶祝巴基斯坦團員獲得法國護照的演後派對。派對裡,莫努虛金一個人和其他老朋友們坐在一桌,她沒有說話,皺著眉讀著書。

朋友指著太陽劇團彈藥庫的2樓空間角落---從劇場大門樓梯往上走的那個神秘的地方,告訴我莫努虛金就住在那裡:「阿利安以前有一個漂亮的房子,但是為了拍未竟之業的電影,她把房子賣掉了。」
今年底太陽劇團將會演出羅伯勒帕吉在巴黎駐團導演的「CANADA」,探討北美原住民被殖民的劇場作品。這個作品明年四月會去台灣,我還不知道那時候會不會在台灣,未來的一切都很不定,我甚至覺得有點恐懼。朋友告訴我莫努虛金正在籌備兩年後和日本有關的演出。兩年後莫努虛金就八十歲了,我不敢想像自己八十歲的時候還像莫努虛金一樣熱愛著劇場、為自己要做的事情犧牲一切,我甚至不敢想像自己五年後還在劇場裡。不知道這六十年來熱愛著劇場的莫努虛金是靠著多強大的意志力撐了下來,脆弱的我只因為一個在愛丁堡的小製作就被壓得喘不過氣。和劇場簽了合約、花了大筆錢在愛丁堡租了一個月的公寓要給演員住,愛丁堡藝穗節的票也開始賣了,但我還是不知道最後會有什麼樣的結果。

第一次看到的國外製作,就是我大一時在兩廳院廣場搭起來的帳篷裏的太陽劇團「未竟之業」,當時的我從沒想過自己可以在巴黎的太陽劇團看戲,甚至參加了他們劇團的派對。
我和我的台灣朋友們,現在在倫敦製作一個暑假要去愛丁堡的演出「蟑螂與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這個演出是我和我的朋友們在倫敦生活的共同經歷所發想的創作。我們在「嘖嘖」上面有一個募資計畫,如果你有時間、有興趣,我們很希望你可以幫忙我們分享給你的朋友、朋友的朋友以及朋友的朋友的朋友們。募資已經進入倒數三十多天了,我們還有一大段距離要走,我們很需要大家的幫助。拜託了!!!

嘖嘖連結: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eamfurrytails?r=k2281345721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倫敦巴比肯Barbican藝術中心看戲經驗

今天要來分享我本熊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看戲的經驗。

2017年秋天至2018年五月的巴比肯票根~
好像藍色是現場領票的特定顏色,紅色、黃色是預售票櫃檯的售出顏色,綠色我忘記了。

大學時念台藝大戲劇系,畢製的時候做了莎士比亞台灣改編,演員共有25名,在台藝大的演藝廳演出,觀眾席總座位數為1035,那時候因為劇場大小的關係,有台詞的演員都要戴麥克風。當時經驗不足的我從沒想過從擴音系統傳出的聲音會對觀眾接收訊息有很大的影響,在大劇場裡戴麥克風會導致在黑暗中、觀眾覺得自己在看電影,劇場好像失去了它本身觀眾和舞台的流動,從那時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技術上如何解決演員聲音不足的問題,以及怎樣的演出可以讓舞台上的演員和觀眾有所交流,即使觀眾都坐著不動。

觀察下來,在倫敦的大劇場看戲時,較多都是舞作或是歌劇。以一千多席位的同等劇場大小的Barbican 來說,通常會在巴比肯裡演出的製作,舞作、RSC莎士比亞大製作為多數,也在Barbican看過一個俄羅斯劇團的演出,這些演出演員都沒有戴麥克風,日本在Barbican演出的劇團的卻全員麥克風。然後戲超級難看,麥克風直接無視還是不能抹滅戲超難看的事實,女主是土屋太鳳,我都沒認出來,後來發現的時候覺得「演的也太差了吧?!如果可以就不要被告知是她了!」的感覺,畢竟她演的電影我也是看了幾個。

演員的聲音訓練非常重要,我大學時學校沒有針對演員的聲音訓練師,當然演員們很難擁有能夠在大劇場不用麥克風就能表演的能力。一方面台藝大的演藝廳觀眾席設計不像Barbican有三層樓、從觀眾席台口到一樓最後一排的觀眾席距離較近,Barbican劇場設計是對聲音傳達較優良的,坐在四樓的觀眾不會覺得聽不到舞台演員說話,因為劇場的形狀讓聲音都能有效傳達。

巴比肯的觀眾席總席次為1156,台藝大表演廳是1035席次。以下兩張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台藝大演藝廳和巴比肯劇場形狀的不同。
巴比肯劇場Barbican Theatre從台口拍出去的觀眾席照片
台藝大表演廳從台口拍出去的觀眾席照片
巴比肯劇場的觀眾席後牆有種弧形的感覺,從舞台往觀眾席最後一排延伸,向上延伸的角度相對較高,而且他們舞台不是台藝大演藝廳鏡框式,是有一塊突出來的鏡框式。
從巴比肯觀眾席側面走進去時,可以看到觀眾席是弧形的,不像台藝大演藝廳似乎是一條直線。
巴比肯劇場的酒吧賣的酒很貴,cider要四鎊五十,太貴惹,但上次我心情不好看歌劇時就買了一罐,覺得醉,還好歌劇超級超級超級好看,看完心情就變好了。

巴比肯劇場弧形觀眾席
我2018年初至今在巴比肯劇場看過的演出有很多,從默劇節開始到現在五月初,我幾乎成了巴比肯劇場大粉絲。一月底我看了其中一個默劇節的製作,受芬蘭同學推薦的一個比利時劇團Peeping Tom的演出Mother母親,芬蘭同學去年在芬蘭看了這個演出實在太傻眼,叫我一定要看。裡面有一個女舞者是台灣人,演後座談時她自我介紹後全場觀眾鼓掌,不是因為她說了什麼很有意義的話,而是因為大家都太傻眼她的肢體能力了,我也是看完傻眼,但有趣的是看大家比我還傻眼。他們之後應該會去台灣,因為這個演出是北藝中心出錢製作的,ㄏㄏ但是我卻是在倫敦看到,然後芬蘭同學比我還更早看到。其實他是一個集體創作的舞+劇作,裡面有講話的人只有固定幾個,而且他們講話的內容很少,但他們還是讓演員戴麥克風。我當時看的時候不覺得干擾,可能是講話內容其實不重要的關係。下面是演出的預告片和片段剪輯。


接下來看的也是比利時劇團的演出Toneelhuis/FC Bergman: 300 el x 50 el x 30 el
,非常非常的超現實!完全不能歸類它的一個超奇怪演出,傻眼的震撼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我覺得倫敦默劇節可以邀請到他們來演出真的太棒了。我看戲時還沒有去過比利時,看完這兩個演出後我對比利時非常好奇,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出這麼超現實的演出?最近去了一趟比利時,我覺得有點了解了,他們的城市規劃看起來非常的超現實,有名的超現實畫家也非常具有影響力,我對超現實不太了解,但既然比利時這個地方可以生出雷內瑪格麗特這樣的超現實藝術家,劇場作品很超現實,原因大概能夠想像。
這是FC Bergman的演出預告片:


再接下來二月看的就是土屋太鳳當女主角的日本演出Pluto,導演是比利時人,但是不知為何超級難看,我想是因為比利時人對於日本的想像和日本劇團結合之後,所有東西都雜在一起沒有重心,可能導演本身不想要把演出弄的超級東方主義那種感覺所以過於謹慎吧?但我覺得如果他想要做一個漫畫改編,卻不能放膽去做,且故事中強烈的父權主義及對女性角色的性別壓迫他沒辦法發現和處理,整個演出變得非常冗長沒有生命力,演員不僅沒有舞台能力、還只會呈現刻板印象的日本男性與女性,似乎用錢堆出來的超大資金製作需要觀眾感激涕零一般---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成功的製作,花錢在錯的地方,身為一個劇場工作者,實在是不能不看到他們浪費錢浪費人力還消耗地球資源。「啊!!!」這樣的感覺。
我原本以為只有我很生氣,但我的日本朋友也去看了,她比我還生氣:「這根本就是讓世界看到日本有多麼父權主義的社會嘛!!!!」原本害怕和她分享之後自己的意見完全不同,可能會被認為我是她的反對派,但發現她不僅生氣還超討厭,就覺得鬆了一口氣。不過我覺得大家還是可以去看喔,畢竟我自己的感想就只是我的感想,大家也是要看了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如果可以買到便宜的票,還是可以去看一下的。只是真的很多東西在台上沒有意義,也沒有編舞的必要,真的很好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演出才可以這麼無聊,但我大概知道為什麼會很性別壓迫啦,不意外(?)他們為了炫耀高科技舞台裝置而做這些舞台裝置,卻是沒有必要的。

2017十一月時,因為當時正在學集體創作的劇場創作形式,我老師的朋友的劇團在巴比肯的Pit地下室小劇場有演出Roller,是一個女性主義劇團的探討暴力的演出,藉由一個女生的溜冰運動Roller Derby讓觀眾一起思考暴力與革命,演出中有老中青小各年齡層的女性。我看這個演出前完全沒聽過這個溜冰運動,好像是比兩隊誰先溜完幾圈的有點火爆的運動比賽。以下這個影片是他們比賽的情景,而Roller演出的場地佈置的樣子就像這個影片裡面一樣,有一個門、地上有圈圈,不知為何把門打開時有種神聖的感覺,是一個很奇怪的演出,非常激進、我很喜歡。

這個影片是介紹Roller Derby這個運動

這個影片是Roller這個演出的Mars.Tarrab兩人訪談,很有趣。

四月在巴比肯看了之前去過台灣演出的Cheek By Jowl(與你同行劇團)的Pericles莎士比亞演出,演員都是法文母語者,但因為導演和劇團是英國的,對我來說整個演出其實很英、不法。以前與你同行劇團也有去過台灣,我記得當時因為要一直看字幕看到後來有點累、不太知道他們在幹嘛,這次看雖然他們說法文,但我不覺得累也不會有理解困難的問題,可能和他們是在巴比肯旁邊的Silk Street Theatre演出的關係,劇場不屬於巴比肯、是Guilhall表演學校的劇場。整個演出非常的藍,他們把醫院弄成像在海裡的概念、全部都藍藍的我很喜歡,第一次看到把整個舞台都弄成超級藍的演出。這樣讓我想要做一個整個舞台都超級軟綿顏色的演出!然後很莫名的,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一整個演出的錄影版,是官方上傳的。有興趣,可以練法文(?)


接下來的接下來...我要介紹我最最最最最喜歡的巴比肯演出!!!!
SIMON MCBURNEY賽門馬克伯尼的劇團Complicite的ENCOUNTER!!!!!!!!真的超級超級超級超級超級好看的!!!!!!我原本不知道這個演出是要戴耳機,所以到的時候才發現全場每個座位上都有耳機,門票有點貴,但是這個耳機是超高級的立體聲耳機,所以完全值得!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賽門以一個世界的天朝英國人的身份,做出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傳達給身為世界天朝英國人的觀眾們「殖民」概念的演出!!!!!Encounter講述在巴西的亞馬遜叢林裡神秘的原住民的「面會」。身為一個長期被殖民的台灣觀眾如我,深深切切地被感動了!!!演出不僅讓觀眾站在被殖民者的角度一起思考被殖民,也讓優勢的英國觀眾們一起思考了地球被消耗這件事,賽門真的是一個天才!!好感動喔!!!好希望賽門可以帶這個演出去台灣,雖然只有一個演員,但是設備上需要滿足的事情太多了,很難巡迴到很遠的地方,好希望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個演出。

看完演出後因為太震驚了,立刻變成賽門馬克伯尼的大粉絲,燒腦買了他們Complicite劇團賣的周邊商品!Encounter的劇本,賽門散文集以及一張明信片!!!!

Complicite的周邊商品!
看完Encounter的感動還記憶猶新,能夠做出這樣能夠改變世界的演出,塞門和Complicite劇團的大家,真的好棒喔。

這個演出全部都是由錄音、收集音效、現場製作音效而製作成的。觀眾如果沒有戴上耳機,是完全沒辦法「看」到戲的。上面那張圖最右邊那張明信片,則是在舞台上的超高科技「麥克風」。
一開始賽門是受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之邀完成這個演出,這個演出演到巴比肯加了很多更高科技的效果,我想賽門不僅打破了我原先想像的「麥克風讓觀眾和舞台有隔閡」這件事,也打破了看戲的觀眾坐在座位上必須主動沈浸的規則,高科技的耳機讓觀眾都被賽門被動沈浸了,而這個演出不賣科技,賽門真正想要傳達的卻是西方霸權的擴張與全球現代化的反思。我想,他成功的讓觀眾反思了,同時間卻也打破了劇場的既定印象。難得的不是他高科技的演出,而是他傳達的訊息強大、直接卻不讓觀眾有所戒心。這是他成功的地方,他不是為了做高科技而做高科技,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舞台語言而做劇場與科技的合作。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夠像賽門馬克伯尼一樣,做出這樣有著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的演出。

我和我的朋友們正在朝著那個遙遠的目標前進,我們踏出了第一步,在2018愛丁堡藝穗節製作一個蟑螂為主角的偶戲。
我們正在嘖嘖這個募資平台上募資,希望妳你妳妳你們可以花一點點時間點進去我們的募資頁面看看我們的計畫,並且幫我們分享給你的朋友們。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甚至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成功」,但是我們鼓起勇氣,試著踏出的一步。

這是我們嘖嘖募資的連結: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eamfurrytails

2018年5月7日 星期一

愛丁堡藝穗節蟑螂與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製作前期筆記

蟑螂與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的演出海報圖
三個月沒有寫網誌了,從二月當時上傳說要製作小強的故事到現在,我們的演出不僅演出場地確定、所有工作人員幾乎確定、嘖嘖募資平台的計畫也已經上線了。
剛剛點開好久沒更新的網誌,看到二月當時寫網誌的自己劇名也還沒確定,有種「啊~沒想到這三個月我做了蠻多事的。」的感嘆心情。這篇我打算大略說明最近我做了什麼事,為了準備這個演出已經做了、必須做的事情等等。

「蟑螂與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的嘖嘖募資平台頁面在這裡,募資結束為七月二日,很希望大家幫我們分享、分享、再分享出去。連結:https://t.co/tG4scXbrFL

二月時說有可能和Pleasance合作的計畫也沒有成行,後來我們選擇不和pleasance合作是因為我去年在愛丁堡去過其他的場地看戲,其中一個叫做Venue 13的劇場,是我最喜歡、最滿意的劇場,他們有超棒的劇場氛圍和劇場高度、舞台形狀等等,雖然和Pleasance相較之下,在內演出的團體總數有數十倍之差,但Venue13在愛丁堡的年資也不少於pleasance,最終我們決定花台幣八萬六千四百元左右,租下Venue13早上10:30的全期愛丁堡藝穗節時段-八月四日至八月二十五日,在他們劇場演出21場。

二月當時我的設計邱翊瑄和我陸續開了幾次會,我們總是約在倫敦市中心的Leicester Square附近,也就是我們故事裡蟑螂從箱子裡爬出來的地方。阿邱不太喜歡萊斯特廣場,因為那裏太多觀光客,我在這個演出開始計劃前,也不太常去Leicester Square,但因為阿邱和我住在倫敦的超東北、和超西南兩邊,我們兩要見面一定要選在中間地,導致不管怎樣也只能選倫敦西區West End 附近。
那陣子因為我在學音樂劇場的關係,必須一直跑去西區看音樂劇和歌劇、芭蕾等等,最近我甚至變成只看歌劇和芭蕾,不太看一般文本劇場演出了,哈哈,完全沒想到我會愛上歌劇,我真是太怪了~有空我會寫寫我對音樂劇學程的心情和歌劇想法,畢竟最近終於有在接觸了,蠻多可以講。

和阿邱固定見面到四月初,我們終於開始買布、買材料、做偶。我們為了做偶,還在他們劇場設計系的上課教室裡、別人在上課的時候我們偷偷做偶,有一天我們在學校工作室沒人的時候一整天做偶,阿邱的老師經過發現我們,然後驚訝的問我們在幹嘛,阿邱很慌張,因為她沒在做功課被老師發現!覺得很好笑,這件事可能會在我的記憶裡很久。

註冊愛丁堡藝穗節是一個有點麻煩的事情,但只要突破了第一次不懂的麻煩,從此以後都不用再煩惱註冊規章和方式的問題,所以光是註冊我就來來回回弄了一個多月,也參與了愛丁堡藝穗節官方在倫敦的Soho劇場舉辦的「如何把愛丁堡藝穗節做到最好」的講座。原本以為他們會在獎座一直說幹話的我,完全錯了,講座三個小時完全是不停的資訊轟炸,我因為去了那個講座而知道愛丁堡藝穗節如何做得更完整、宣傳如何更具體、如何更有可能拿到全國巡迴演出的機會等等。藝穗節從蘇格蘭特地來倫敦的工作人員們,每個人都是腦子轉超快的製作人性格的人,在場跟我一樣是自己出錢無機構資助的其他藝術家,幾乎都和我一樣沒有在狀況內,大家都腦子轉的沒他們那麼快。

參與完愛丁堡藝穗節官方舉辦的這個活動,突然很慶幸自己可以人在倫敦、用英國當地人的方式參與愛丁堡藝穗節,如果我是在台灣的團隊,只能藉由文化部的協助,間接的參與愛丁堡藝穗節,文化部會全力協助台灣被選上的團隊,很多事情會被直接辦妥、團隊們需要煩惱的事情會相對減少很多,但這樣不能夠了解到一般英國當地小團隊們參與愛丁堡藝穗節的方式,文化部資助的台灣團隊實際上能夠在愛丁堡學到的事情也減少許多。當然也會有人覺得,這些事情沒有必要真的學,畢竟台灣團隊去愛丁堡演出不是為了在英國獲得巡演機會。

藝穗節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但要如何把自己的演出做到極致,如何在愛丁堡成功,其實都是有跡可循的,愛丁堡藝穗節的官網都有一步步教學,而真的看完他們教學的人卻是少數中的少數。我還沒完全看完,但每次想到「啊有件事還沒弄!」然後查詢之後發現他們官網就有相關的教學了。
他們官方真的做了很多事,不是只是收我註冊費而已。註冊費我付了11808台幣,一開始真的覺得很貴,但仔細想想,他們非常願意幫助參與者、在官網放上所有我們需要的資訊,但最重要的是參與者要問、要參與、要要求,不然藝穗節官方也是不知道你哪裡需要幫忙。如何把付的註冊費用到極致,是每個團隊自己的選擇,我希望我們團隊在愛丁堡藝穗節結束之後,可以成為他們所說的「沒什麼財力宣傳但在愛丁堡把演出做到極致的小團隊」。

和阿邱一起做偶時我們拍了給朋友們的影片,嘖嘖上的是我們拍的專業版,雖然看起來專業度還是沒National Theatre拍出來的專業,給朋友們的版本比較隨性一點。我房友說看起來有youtuber Vibe,嗯,完全不是我們原本拍的目的,我們沒有要當Youtuber!影片如下:

上週我去了一趟巴黎,為了看看全世界最有影響力的集體創作劇團「太陽劇團」的演出,我在沙發客網站上找到了太陽劇團演員的沙發睡,所以我甚至在太陽劇團的演員家睡覺、參與他們劇團為了巴基斯坦團員們成為法國永久居民的慶祝派對。
導演莫努虛金記得我了,因為我看了兩次戲,她每天都會在門口剪票!我告訴她我想看第二次但是沒票了,她就讓我坐在階梯上免費看第二次,她真的是一個非常慷慨的人。

蟑螂與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是一個集體創作的演出,我們沒有文本,演出中也不會有很多的語言使用,我們覺得不管是誰、使用怎麼樣的語言,都看得懂我們的演出。

我在太陽劇團看的演出是「 一個印度的房間」,他們的演出就是不以文本為主軸發展出來的作品,即使我聽不太懂法文、只聽得懂英文,我還是看得懂他們的演出,他們是一個非常視覺為主創作發展的劇團。我和軟綿尾巴組也是,我們想要創作一個反映現在英國脫歐後的當地現況的演出,這個演出不只是想要讓英國的觀眾看得懂,我們也想讓那些和我們一樣都是外國人的觀眾有所共鳴。太陽劇團的「一個印度的房間」就是一個讓我有所共鳴的演出,他們創作出一個不僅能夠讓法國觀眾思考、也能讓不懂法文的觀眾有共鳴的作品。

我們努力的讓蟑螂和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更更更有趣,也希望更多更多更多人因為這個演出開始思考外來者與自己、或是自己身為多數人與少數人的關係。而我本熊有個私心想要達成的,是完成一個軟綿綿的演出,讓更多人愛上軟綿綿的感覺、更多更多人喜歡動物。
我把我的募資平台訊息轉貼給我的前輩,前輩說:「你之前說你想要做一個軟綿綿的戲,哈哈,你現在劇名就有軟綿綿了XD」
我忘記我之前有說過想要做軟綿綿的戲了,但被前輩一說,讓我想起好像有這麼一回事,沒想到我軟綿綿魂從裡到外、從古至今!我想,我會一直朝著更軟綿、更療癒的方向前進,而蟑螂與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也會因為大家的幫忙變得更好!

現在,蟑螂就是蟑螂了,她不是小強,她是蟑螂。小強這個名字好像抹滅了蟑螂是蟑螂的事實,給她一個比較好聽的名字、比較不「噁心」的名字。但是,蟑螂就是蟑螂,蟑螂接受自己是一個蟑螂,蟑螂做自己,她不討好討厭蟑螂的人,她不用硬要裝作自己是「小強」,她是蟑螂,蟑螂就是她,她全身都是咖啡咖啡的顏色,飛的時候聲音很吵,大家看到她都討厭,但是她就是她,她不是別人、不是別的動物。不為了讓別人喜歡而打扮自己,不為了讓別人愛而嘗試變得漂亮,她就是她自己,就算大家討厭她也沒有關係,因為她就是她。別人的選擇是他們自己的意志,她沒有辦法改變別人的想法,也沒有必要為了改變別人的想法而去把自己變得不像自己,蟑螂就是蟑螂,她不需要名字。

我花了很長一段時間才發現我不用為了討好別人而改變自己,從意識到自己的外表不受別人歡迎到最後終於發現自己沒有必要為了讓別人喜歡而不接受原本的自己,花了十年的時間。覺得自己很笨,但如果沒有這部分的生活經驗,我不會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如果不是以一個外國人的身份在英國有生活經驗,我也不會有反省自己在台灣時身為「多數人」的想法。因為在倫敦唸書,才有了這樣的反省,不管是怎樣的事情,總是要經驗過才有可能學習,我們在英國思考了在台灣時不可能思考的事情,而蟑螂與軟綿綿毛絨絨模糊糊動物們,不僅是我們在英國的共同感受,也是我們自己對於自身經歷的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