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倫敦巴比肯Barbican藝術中心看戲經驗

今天要來分享我本熊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看戲的經驗。

2017年秋天至2018年五月的巴比肯票根~
好像藍色是現場領票的特定顏色,紅色、黃色是預售票櫃檯的售出顏色,綠色我忘記了。

大學時念台藝大戲劇系,畢製的時候做了莎士比亞台灣改編,演員共有25名,在台藝大的演藝廳演出,觀眾席總座位數為1035,那時候因為劇場大小的關係,有台詞的演員都要戴麥克風。當時經驗不足的我從沒想過從擴音系統傳出的聲音會對觀眾接收訊息有很大的影響,在大劇場裡戴麥克風會導致在黑暗中、觀眾覺得自己在看電影,劇場好像失去了它本身觀眾和舞台的流動,從那時開始我就一直在尋找一個答案---技術上如何解決演員聲音不足的問題,以及怎樣的演出可以讓舞台上的演員和觀眾有所交流,即使觀眾都坐著不動。

觀察下來,在倫敦的大劇場看戲時,較多都是舞作或是歌劇。以一千多席位的同等劇場大小的Barbican 來說,通常會在巴比肯裡演出的製作,舞作、RSC莎士比亞大製作為多數,也在Barbican看過一個俄羅斯劇團的演出,這些演出演員都沒有戴麥克風,日本在Barbican演出的劇團的卻全員麥克風。然後戲超級難看,麥克風直接無視還是不能抹滅戲超難看的事實,女主是土屋太鳳,我都沒認出來,後來發現的時候覺得「演的也太差了吧?!如果可以就不要被告知是她了!」的感覺,畢竟她演的電影我也是看了幾個。

演員的聲音訓練非常重要,我大學時學校沒有針對演員的聲音訓練師,當然演員們很難擁有能夠在大劇場不用麥克風就能表演的能力。一方面台藝大的演藝廳觀眾席設計不像Barbican有三層樓、從觀眾席台口到一樓最後一排的觀眾席距離較近,Barbican劇場設計是對聲音傳達較優良的,坐在四樓的觀眾不會覺得聽不到舞台演員說話,因為劇場的形狀讓聲音都能有效傳達。

巴比肯的觀眾席總席次為1156,台藝大表演廳是1035席次。以下兩張照片大家可以看到台藝大演藝廳和巴比肯劇場形狀的不同。
巴比肯劇場Barbican Theatre從台口拍出去的觀眾席照片
台藝大表演廳從台口拍出去的觀眾席照片
巴比肯劇場的觀眾席後牆有種弧形的感覺,從舞台往觀眾席最後一排延伸,向上延伸的角度相對較高,而且他們舞台不是台藝大演藝廳鏡框式,是有一塊突出來的鏡框式。
從巴比肯觀眾席側面走進去時,可以看到觀眾席是弧形的,不像台藝大演藝廳似乎是一條直線。
巴比肯劇場的酒吧賣的酒很貴,cider要四鎊五十,太貴惹,但上次我心情不好看歌劇時就買了一罐,覺得醉,還好歌劇超級超級超級好看,看完心情就變好了。

巴比肯劇場弧形觀眾席
我2018年初至今在巴比肯劇場看過的演出有很多,從默劇節開始到現在五月初,我幾乎成了巴比肯劇場大粉絲。一月底我看了其中一個默劇節的製作,受芬蘭同學推薦的一個比利時劇團Peeping Tom的演出Mother母親,芬蘭同學去年在芬蘭看了這個演出實在太傻眼,叫我一定要看。裡面有一個女舞者是台灣人,演後座談時她自我介紹後全場觀眾鼓掌,不是因為她說了什麼很有意義的話,而是因為大家都太傻眼她的肢體能力了,我也是看完傻眼,但有趣的是看大家比我還傻眼。他們之後應該會去台灣,因為這個演出是北藝中心出錢製作的,ㄏㄏ但是我卻是在倫敦看到,然後芬蘭同學比我還更早看到。其實他是一個集體創作的舞+劇作,裡面有講話的人只有固定幾個,而且他們講話的內容很少,但他們還是讓演員戴麥克風。我當時看的時候不覺得干擾,可能是講話內容其實不重要的關係。下面是演出的預告片和片段剪輯。


接下來看的也是比利時劇團的演出Toneelhuis/FC Bergman: 300 el x 50 el x 30 el
,非常非常的超現實!完全不能歸類它的一個超奇怪演出,傻眼的震撼我到現在還記得很清楚,我覺得倫敦默劇節可以邀請到他們來演出真的太棒了。我看戲時還沒有去過比利時,看完這兩個演出後我對比利時非常好奇,為什麼他們能夠做出這麼超現實的演出?最近去了一趟比利時,我覺得有點了解了,他們的城市規劃看起來非常的超現實,有名的超現實畫家也非常具有影響力,我對超現實不太了解,但既然比利時這個地方可以生出雷內瑪格麗特這樣的超現實藝術家,劇場作品很超現實,原因大概能夠想像。
這是FC Bergman的演出預告片:


再接下來二月看的就是土屋太鳳當女主角的日本演出Pluto,導演是比利時人,但是不知為何超級難看,我想是因為比利時人對於日本的想像和日本劇團結合之後,所有東西都雜在一起沒有重心,可能導演本身不想要把演出弄的超級東方主義那種感覺所以過於謹慎吧?但我覺得如果他想要做一個漫畫改編,卻不能放膽去做,且故事中強烈的父權主義及對女性角色的性別壓迫他沒辦法發現和處理,整個演出變得非常冗長沒有生命力,演員不僅沒有舞台能力、還只會呈現刻板印象的日本男性與女性,似乎用錢堆出來的超大資金製作需要觀眾感激涕零一般---我覺得這並不是一個成功的製作,花錢在錯的地方,身為一個劇場工作者,實在是不能不看到他們浪費錢浪費人力還消耗地球資源。「啊!!!」這樣的感覺。
我原本以為只有我很生氣,但我的日本朋友也去看了,她比我還生氣:「這根本就是讓世界看到日本有多麼父權主義的社會嘛!!!!」原本害怕和她分享之後自己的意見完全不同,可能會被認為我是她的反對派,但發現她不僅生氣還超討厭,就覺得鬆了一口氣。不過我覺得大家還是可以去看喔,畢竟我自己的感想就只是我的感想,大家也是要看了才知道為什麼我會這樣想,如果可以買到便宜的票,還是可以去看一下的。只是真的很多東西在台上沒有意義,也沒有編舞的必要,真的很好奇到底出了什麼問題演出才可以這麼無聊,但我大概知道為什麼會很性別壓迫啦,不意外(?)他們為了炫耀高科技舞台裝置而做這些舞台裝置,卻是沒有必要的。

2017十一月時,因為當時正在學集體創作的劇場創作形式,我老師的朋友的劇團在巴比肯的Pit地下室小劇場有演出Roller,是一個女性主義劇團的探討暴力的演出,藉由一個女生的溜冰運動Roller Derby讓觀眾一起思考暴力與革命,演出中有老中青小各年齡層的女性。我看這個演出前完全沒聽過這個溜冰運動,好像是比兩隊誰先溜完幾圈的有點火爆的運動比賽。以下這個影片是他們比賽的情景,而Roller演出的場地佈置的樣子就像這個影片裡面一樣,有一個門、地上有圈圈,不知為何把門打開時有種神聖的感覺,是一個很奇怪的演出,非常激進、我很喜歡。

這個影片是介紹Roller Derby這個運動

這個影片是Roller這個演出的Mars.Tarrab兩人訪談,很有趣。

四月在巴比肯看了之前去過台灣演出的Cheek By Jowl(與你同行劇團)的Pericles莎士比亞演出,演員都是法文母語者,但因為導演和劇團是英國的,對我來說整個演出其實很英、不法。以前與你同行劇團也有去過台灣,我記得當時因為要一直看字幕看到後來有點累、不太知道他們在幹嘛,這次看雖然他們說法文,但我不覺得累也不會有理解困難的問題,可能和他們是在巴比肯旁邊的Silk Street Theatre演出的關係,劇場不屬於巴比肯、是Guilhall表演學校的劇場。整個演出非常的藍,他們把醫院弄成像在海裡的概念、全部都藍藍的我很喜歡,第一次看到把整個舞台都弄成超級藍的演出。這樣讓我想要做一個整個舞台都超級軟綿顏色的演出!然後很莫名的,在網路上可以看到一整個演出的錄影版,是官方上傳的。有興趣,可以練法文(?)


接下來的接下來...我要介紹我最最最最最喜歡的巴比肯演出!!!!
SIMON MCBURNEY賽門馬克伯尼的劇團Complicite的ENCOUNTER!!!!!!!!真的超級超級超級超級超級好看的!!!!!!我原本不知道這個演出是要戴耳機,所以到的時候才發現全場每個座位上都有耳機,門票有點貴,但是這個耳機是超高級的立體聲耳機,所以完全值得!但這些都不是重點!重點是賽門以一個世界的天朝英國人的身份,做出了一個非常成功的傳達給身為世界天朝英國人的觀眾們「殖民」概念的演出!!!!!Encounter講述在巴西的亞馬遜叢林裡神秘的原住民的「面會」。身為一個長期被殖民的台灣觀眾如我,深深切切地被感動了!!!演出不僅讓觀眾站在被殖民者的角度一起思考被殖民,也讓優勢的英國觀眾們一起思考了地球被消耗這件事,賽門真的是一個天才!!好感動喔!!!好希望賽門可以帶這個演出去台灣,雖然只有一個演員,但是設備上需要滿足的事情太多了,很難巡迴到很遠的地方,好希望世界上每個人都可以看到這個演出。

看完演出後因為太震驚了,立刻變成賽門馬克伯尼的大粉絲,燒腦買了他們Complicite劇團賣的周邊商品!Encounter的劇本,賽門散文集以及一張明信片!!!!

Complicite的周邊商品!
看完Encounter的感動還記憶猶新,能夠做出這樣能夠改變世界的演出,塞門和Complicite劇團的大家,真的好棒喔。

這個演出全部都是由錄音、收集音效、現場製作音效而製作成的。觀眾如果沒有戴上耳機,是完全沒辦法「看」到戲的。上面那張圖最右邊那張明信片,則是在舞台上的超高科技「麥克風」。
一開始賽門是受愛丁堡國際藝術節之邀完成這個演出,這個演出演到巴比肯加了很多更高科技的效果,我想賽門不僅打破了我原先想像的「麥克風讓觀眾和舞台有隔閡」這件事,也打破了看戲的觀眾坐在座位上必須主動沈浸的規則,高科技的耳機讓觀眾都被賽門被動沈浸了,而這個演出不賣科技,賽門真正想要傳達的卻是西方霸權的擴張與全球現代化的反思。我想,他成功的讓觀眾反思了,同時間卻也打破了劇場的既定印象。難得的不是他高科技的演出,而是他傳達的訊息強大、直接卻不讓觀眾有所戒心。這是他成功的地方,他不是為了做高科技而做高科技,也不是為了炫耀自己的舞台語言而做劇場與科技的合作。我希望有一天也能夠像賽門馬克伯尼一樣,做出這樣有著改變世界的強大力量的演出。

我和我的朋友們正在朝著那個遙遠的目標前進,我們踏出了第一步,在2018愛丁堡藝穗節製作一個蟑螂為主角的偶戲。
我們正在嘖嘖這個募資平台上募資,希望妳你妳妳你們可以花一點點時間點進去我們的募資頁面看看我們的計畫,並且幫我們分享給你的朋友們。我們還不知道我們可以做到什麼程度,甚至不知道我們會不會「成功」,但是我們鼓起勇氣,試著踏出的一步。

這是我們嘖嘖募資的連結: https://www.zeczec.com/projects/teamfurrytail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