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8日 星期二

看了Andrew Scott的哈姆雷特

迷妹文慎入:
其實我只是為了炫耀買到了長達四小時的莫里阿提版本哈姆雷特而已!
沒有啦。
但不管怎樣就是先炫耀一下迷妹心情買的貴貴門票、貴貴海報、貴貴節目冊好了。
門票是24鎊preview價,後來我朋友說他10鎊也是買preview我就很惱怒,為啥我買24他買10我們坐差不多的位子...到現在還是在惱怒。
24鎊真的太貴了,是我來倫敦買的最貴的票。第二貴就是前面寫過一篇文章的Pantomime,在West end演的都是明星的先度瑞拉,因為這樣我發誓我不會再去看第二次西區的童話劇。

這輩子第一次買到(?)如此精美的program
海報好像3.5鎊,也很貴。我買給露吸陳的,希望他看到這邊文章可以回我一下給我增點人氣。
節目冊因為剛印好...超級香!!!!!一本5鎊,也是至今看過最貴的,但Ameida theatre的節目單設計比National Theatre好太多了,NT的很醜,廣告排版也很醜,之後來做個比較好了。買這本節目冊不會有ㄜ複雜的太貴的心情,雖然還是很貴。
七點開演的門票,每一場都是七點!因為要演四小時!
先來介紹一下Ameida Theatre好了,這個劇場是出名的「每場演出超快速完售、製作創新演出、去的話就很潮、很有社交高級感」倫敦前幾名。一切都和幾年前換了一個不錯的藝術總監Rupert Goold之後,他帶著本來就已經很強的導演經驗、很有Sense的計畫了每季演出、培養阿梅達觀眾群、成功吸引阿梅達以外的觀眾群,導致全倫敦中產階級(及以上)劇場觀眾圈一個”阿梅達“火至今。阿梅達火大概會繼續燃燒,明明有時他們的製作沒有很好看但還是一票難求,有錢人(或假裝有錢)觀眾們真的太難猜了。
Rupert Goold這個人拿過勞倫斯奧立佛獎最佳導演、被提名過很多重要獎項的最佳導演,現在英國劇場圈視他為「重要的21世紀導演」,也因為他常改編經典劇本,前陣子英國老一輩重要劇作家David Hare在衛報寫了一篇文章痛罵(?)英國也開始吹向歐洲的“崇拜導演”風潮。因為這阿伯在這篇文章裡寫的態度真的太差了,我老師對此作出一句評論:難道這是美學界的脫歐嗎?(Is this the aesthetic version of Brexit?)
David Hare: classic British drama is ‘being infected’ by radical European staging
這篇文章中大衛痛批Rupert Goold的威尼斯商人,針對他改編莎士比亞到拉斯維加斯而酸了一番:「這是地獄!」
阿梅達劇場就是這個羅伯古德帶領的劇場。很創新,很現代,很常被老一輩劇場人看不順眼的新生代(49歲)導演。
所以現在看文的你大概初步了解阿梅德劇場在英國現代劇場的影響性了!以我看來,安德魯史考特大大,就是因為這是阿梅達劇場的演出機會、又是全世界講英文男演員最稱羨的角色「哈姆雷特」、再加上有名導演...接下了這個角色。當然其中應該還有一些人員上的安排、老朋友之類的我也不知道的人情方面,總之能在阿梅達、只容納320個座位的中型劇場看到演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票都是立馬賣光的~總是讓明星來演出製作中的主要角色,也是換總監後這個劇場的努力方向。
比起之前Benedict Cumberbatch在Barbican Theatre這個能容納1100觀眾座位的大型劇場演出哈姆雷特,可以買到阿梅達劇場的哈姆雷特,實在是一件超級值得炫耀的事啊哈哈哈哈(別打我)

這場哈姆雷特改編成現代的丹麥國王、丹麥王子,因為是現代的關係、哈姆雷特老爸的鬼是出現在螢幕上。以下是俯瞰舞台圖:
Almeida Theatre 'Hamlet'大致舞台圖
導演安排蠻多演員從一樓觀眾席(Stall)後方走上舞台,將觀眾席也納入演出區域。因為後面哈姆雷特演出戲中戲的時候,一個演員拿著連接現場直播到LCD螢幕的攝影機拍攝國王的表情,當時國王和其他看戲中戲的角色坐在第一排觀眾席的前面另外加的椅子上,其他觀眾就坐在那些演員的後面、也被拍攝進畫面裡,觀眾瞬時成為觀看戲中戲的觀眾了!很有趣!觀眾看螢幕上的觀眾那樣!不僅讓觀眾接受這個劇場語言:鬼出現在CCTV裡,還充分使用了這些螢幕,讓背對觀眾的國王看戲的橋段特寫在畫面裡。
舞台上的LCD大螢幕是12個二樓觀眾席小LCD大螢幕組成的,給大家參考一下,很大的一個螢幕在台上,可以上下移動。從最下舞台的樓梯到最上舞台的背牆都是演出區域,圖裡面沒畫、在大螢幕的上舞台兩公尺寬的部分還有一個可以通往左右舞台的全透明玻璃走道,這個走道的玻璃很特別、就是日劇裡面可以看到的辦公室一秒瞬間開關控制是否能透視的那種玻璃。
看這個演出有很多東西可以寫,但我決定提幾個我特別喜歡的部分就好了。
我最喜歡飾演奧非麗雅的老爸Polonius的演員Peter Wight的演出,他死掉的時候大家都跟著哈姆雷特一起難過,之所以能成立是因為前面他的喜劇性讓觀眾很喜歡他,我也沒看過幾個版本哈姆雷特,但能夠讓觀眾感同角色的悲痛直到劇終,就從這個角色的死開始。
另外一個特別印象深刻的就是音樂設計Tom Gibbons,湯姆和導演Robert Icke一起合作了2016-17總共四五個演出。至今我看了湯姆製作的音效設計,加上這次哈姆雷特有三齣了,Hedda Gabler(NT),The Red Barn(NT)。這三齣看下來對他的音效設計都印象很深刻,主要是用低音重節拍製作、特效的音樂,會在劇中多處用你以為是劇場外面的聲音那種超低音量製造氛圍。之前在NT看的紅色穀倉(一樣這個導演的作品),那齣戲雖然有點無聊,中間還睡著了,但現在想起來他的音樂音效真的幫戲很多。一月看的海達蓋伯樂就更不用說了,我看完很震驚,我在IG有稍微提到海達這齣戲的一些小感,有興趣可以去爬一下文。
如果大家有點進去音效設計湯姆跟導演羅伯的網站,寫文的現在、羅伯的網站設計超美。英國的劇場導演都要自己架設網站,前陣子我們也有一堂課是關於自己的網站,但我連自己看起來像樣的照片都沒有所以完全不能架網站...哎哎。我得更專業才行。

2017年2月24日 星期五

芬蘭行

2016年十二月中到聖誕節前,趁學校放假去了芬蘭,傳說中的北歐。班上有兩個芬蘭同學,一個是Erika,一個是Paula,因為認識了兩個芬蘭人、一個順勢去人家家裡玩就可以省旅行費,哇哈哈哈,我的惡魔計畫。這兩人和其他歐洲同學很不同,應該說因為北歐來的關係,所以很怪嗎?為了釐清北歐之謎,開始了我的芬蘭行。
對芬蘭的第一個震驚,是在那裏宮崎駿的作品、吉卜力公司的動畫很有名,大家都很喜歡而在英國,吉卜力是被視為奇怪的產物,我房友(英國人)表示:「Totoro電影我有看過!真的超級奇怪!完全無法理解!」但我的芬蘭人朋友Paula有他姊姊幫他織的Totoro的毛線手套,我在英國的時候就發現了,他還有很日系的襪子,上面有奇妙動物那種,所以在英國的時候就覺得芬蘭人很親切,很莫名的喜歡亞洲的東西。而且從日本紅到台灣來的北歐動畫「嚕嚕米」,就是芬蘭的產物!是不是日本跟芬蘭有些奇妙的共同點?
另一個芬蘭同學,Erika則是我剛開學救了我一命的好友,那時房友們讓我忍無可忍的瘋狂開趴,讓我被鬧到不敢回家,有天晚上跑去Erika家睡了一晚,因為種種事情,一個房友後來都沒住這裡了,我甚至在學校都沒看過他了,我其他房友也沒跟我說他去哪了,可能沒唸書回家重新思考未來了吧。
在赫爾辛基和Erika見面的時候才知道,她去年在倫敦念一年表演基礎課程,住在Hostel住了一整年!我覺得非常不可思議!真的有人住在Hostel...倫敦的Hostel...一、一、一整年啊!以前台灣的朋友來倫敦打工旅遊,有跟他聯絡那陣子,他好像已經住在Hostel三個月,說在找房子什麼的,後來沒聯絡了不知道他是不是也住在Hostel住到打工旅遊結束...?
2016/12/13 Helsinki Copyright Fufu huang(me)這張照片是在赫爾辛基一個飯店樓頂拍的,Erika說這個飯店是他以前高中的時候和同學放學最喜歡混的地方,因為坐電梯到頂樓看風景不用錢。
芬蘭的十二月,很難拍。待在芬蘭加上轉機的時間,在北緯度呆了10天左右...天亮的太晚、天暗太早了...早上十點有點亮,十一點全亮,下午一點半開始比較暗,下午兩點幾乎全暗。每天都這樣,實在很憂鬱,我待五天就覺得太多了、想念太陽了。Paula說每年的十一月是最痛苦的月,因為天又黑、地板又黑、到處都灰灰,現在(十二月)還比較好,天黑歸黑、地板白白有雪,再怎麼黑至少還有白白的地方。芬蘭的車子被雪噴的超灰,在英國大家車子都不容易髒,在芬蘭冬天沒人要洗車,因為一洗半小時又全髒了。Erika從機場接我去他家的時候開著他老爸的車,最有趣就是椅墊超燒!我在北海道搭我朋友的車還沒那麼燒!不知道是北海道朋友車上沒椅墊燒燒器還是她當時沒開XD椅墊燒到我都以為我在坐台灣夏天的機車坐墊惹...
芬蘭路人看起來都很鬱悶,或是說他們臉都很臭?尤其是中老年男人。Paula說:「因為中老年男人怕妳去問他路,他們英文通常不好,而且我們不像英國人會隨便跟路人搭訕,或是排隊的時候聊天,英國人真的很奇怪。」這次去芬蘭,發現自己是以一個亞洲來的英國在住人,到將近不是歐洲(俄羅斯旁邊)的芬蘭,看英國、歐盟以及整個歐洲。
2016/12/14 Tampere Copyright Fufu Huang 這是寶拉家坦培雷(Tampere)最繁華的廣場上的聖誕市集,昨天晚上和寶拉搭火車從赫爾辛基來的路上在下雪,所以到處都白白ㄉ。小確幸。
芬蘭的麵包很好吃,有著吃的時候很無奈,吃不到的時候很想念的魔法。不如說,芬蘭的主食是麵包,而這些麵包都是特製的,只有芬蘭才吃得到,我回英國都不可能買到惹。這些麵包必須放寒冬六個月、經濟實惠能在秋天一口氣做好過冬的量、食材必須容易取得,在芬蘭,不管什麼食物放一下就會乾掉....包括那些麵包,放半天沒吃就比大溪豆乾還要硬好幾倍...但古時候芬蘭大家都很窮,大家都是農民,他們過冬怎麼辦呢?這麼冷、可能-35度的冷,沒東西吃,就是吃 Reikäleipä!!圓圓的有個洞、串成好幾百個、千個掛在屋頂下面的麵包,超硬!冬天必吃!想吃直接在頭頂上的麵包串上拔一塊下來吃~(但現在芬蘭人都用買的,無時無刻都可以吃)為了證明Paula說的這件事,我在旅行最後一天去了赫爾辛基的國家畫廊,看到一百多年前的畫裡面...真的有古時候的人把麵包掛在屋頂下面啊啊啊啊啊啊啊!
Portrait from National Gallery of Helsinki 這就是圓圓的麵包!屋頂下的
去寶拉家的時候,覺得自己在魔法屋裡。他跟他先生住在一個百年的木屋子裡,走進家的大門(直接拉開門沒鎖),有兩個門左邊是隔壁鄰居、右邊是他家,然後都是木頭!小木屋!木頭!超級!木頭的魔法味!!右邊的門、他家的門也沒鎖,直接拉開即可,進去的時候依舊是超級木頭味,走路都是木頭的歪歪聲,不是魔法屋是啥?那種木頭味,跟日本百年和屋差不多的味道但是不知為何就很魔法...走路的歪歪聲也是讓我想起之前去白川鄉住的民宿的地板的感覺,但是在寶拉家就是有神秘的魔法感...。他家的壁紙、擺飾、等等的東西...讓我覺得我在魔女宅急便、霍爾的移動城堡!!很巧的是寶拉說霍爾是他最喜歡的吉卜力作品,跟我一樣,我的夢想依舊是跟霍爾結婚。哼哼。
踩在湖上很驚險的我本熊,寶拉說這裏很淺冰可能結的比較結實讓我踩,要不然二月冰表面才比較安全。
待在坦培雷的幾天沒什麼玩,天亮時間的關係我個人活動比較自在都是白天而已,晚上就會覺得很冷冷冷,外面基本上3度以下的天氣,走路半小時就會覺得手腳冰冷(我的手套太不暖了)。在寶拉家開電視,發現有議會質詢的實況轉播!台灣也有,但是不會放在電視上,會在網路上然後要自己點進立法院網站找...在芬蘭,一直被他們的思維刺激,一直想著為什麼我們不這樣?不那樣?
芬蘭的議會質詢VCR裡面我第一眼發現、最驚訝的就是男女比例,以及大家都穿著彩色的衣服!台灣的議會質詢大家都依循著不知道什麼的規則,穿深色西裝,而男女比例就更不用說,20:1吧?寶拉說:「芬蘭很爛,男比女還只有55:45。」
拜託,已經很好了!!!但是好還要更好!!!(哭)
我提到大家穿著自己喜歡的顏色的衣服去質詢,覺得很驚訝,她說:「不是本來就可以穿喜歡的顏色嗎?」
哎,在台灣就是就算沒規定還是沒人要那樣穿,快樂去質詢有多好?
芬蘭在1917年獨立出瑞典、俄羅斯,今年邁入獨立一百年。獨立後那幾年有很嚴重的種族戰爭,瑞典人當初佔領芬蘭的時候就是一種上對下的姿態:瑞典人代表有錢,芬蘭人代表窮。即使到現在也還是這樣,瑞典有很多有錢人、整個國家的經濟狀況也因為歷史的關係依舊佔上風。芬蘭人總是對瑞典抱著複雜的心情。
芬蘭人從義務教育開始就會有兩個國語教育,芬蘭的車站通常會有兩種語言,他們的國人也一定會講瑞典語、芬蘭語兩種,芬蘭政府為了保存自己少少的人會講的芬蘭話,很努力的推廣、教育芬蘭人,驕傲的說芬蘭語。前面提到的Erika會講六種語言,因為他在印度出生、住了六年,加上兩個國語、法語、英語、西班牙語聽到他說他會六種語言真的是佩服得五體投地啊!
芬蘭政府、芬蘭人,都對自己的文化很驕傲,也覺得要拿出態度:不依靠別人。
他們友善環境,從古時候芬蘭傳說中就有保護動物的神、保護湖的神、保護森林的神,他們尊重且珍惜養育他們的土地、空氣、水、動物,他們想盡辦法就是不要依靠旁邊的「強國」俄羅斯,他們建造友善環境的發電廠,他們很理所當然的、抱著「態度」活著。
「阿,雖然天暗的早天亮的晚,夏天還幾乎沒有晚上,但是芬蘭真的是好棒的國家啊!」我這樣說。
那時寶拉正看著電視裡那個被質詢的議會議長,很生氣的說:「屁啦!現在我們政府也開始右派!!!他們把給低收入戶的補助刪掉拿去給瑞典投資的工廠!!!!」超生氣的罵一堆芬蘭文髒話然後把質詢的電視關掉。
我看到的該議長特徵:「男性、中產階級、體型肥胖、用迴避問題的方式回答問題」不想用外表評斷人但是不知為何覺得很熟悉。
寶拉家附近的湖,夏天一堆人玩帆船在裡面游泳、冬天一堆人滑冰開車上去,還有人在裡面游泳
我對於上圖這個湖最大的驚訝除了有個spa中心,有一些年紀大的泳客,桑拿完就跳到超冰的湖裡(真的是太冷太瘋了)...以外...
還有這個湖的邊緣完全沒有任何扶手!!!!很奇怪,為什麼他們不怕人掉下去溺水?
結果寶拉說他覺得英國才奇怪,為什麼水池邊邊要加扶手?為什麼到處都要放標語:「禁止游泳?」他認為,不放也不會有人隨便下去啊!
我覺得這樣不是很危險嗎? 他說:「在芬蘭的超市可以常常看到小孩的推車跟小孩被留在超市的門口,媽媽進去買東西然後很快出來。因為我們是很小的國家,我們很安全」
我心想:哪裡小!?
我說:「這裡夏天要有救生員吧?要不然有人溺水怎麼辦?」
寶拉:「不用救生員啊!每個人都會游泳!而且湖這麼大要幾個救生員?」
?!?!?!?!?!?!?!?!!!!!!!!
湖邊的換衣服沖澡小屋,分男女。
芬蘭人也太會游泳了吧!!!!!
寶拉:「芬蘭有很多很多湖,游泳是我們義務教育裡最重視的運動,大家都必須很會游泳才行。」
不用救生員讓我震驚了,但說實在這麼多湖(芬蘭是千湖國),要幾個救生員?湖這麼大,要別人幫你擔責任嗎?自己生命自己擔不是比較實在?所以為了減少這樣的遺憾發生,芬蘭不是廣設救生員,而是極力推廣游泳義務教育。啊,又上了一課。
上圖這個就是湖邊沖澡、換衣服的地方,夏天專用。
很廣闊但有一點寂寞的景色
和寶拉去湖邊玩是最後一天待在Tampere,後來我就去了赫爾辛基。

赫爾辛基車站附近的湖,有很多鴨子。
待在赫爾辛基最後那幾天去了水族館,然後因為東西真的太貴了我帶很少錢然後又太冷,我後來就是走走逛逛而已...還待在hostel看日劇看超級多!!!超爽ㄉ!!!!!⇐大老遠去芬蘭看日劇就是我。
新的鴨子朋友,可愛,他一直鑽雪。
芬蘭的食物都太貴惹,但到最後一天跟Erika見面去喝了赫爾辛基的黑咖啡,很好喝,大概是我喝過最好喝的類似美式但沒那麼水的那種咖啡,不知如何形容。
芬蘭的食物雖然貴,但都有貴的價值。和Erika去吃了一個Kebab手卷店,有超級超級超級好吃的Falafel素的炸球在裡面,還有超級超級好吃的蔬菜,那家店叫做FAFA's。芬蘭有蠻多素食主義者,雖然可能沒有台灣多但是在餐廳Menu裡就可以感受到他們很重視素食者的權益,很難在一般餐廳Menu上找不到素食的選項,也有很多針對素食主義者開的餐廳,例如FAFA's。大家去赫爾辛基一定要吃FAFA'S!!會很感動ㄉ!!!
對了我在坦培雷吃的馬來西亞食物也超級超級好吃,超級感動(哭)。以前在台灣吃過馬來西亞同學做給我吃的東西也很好吃,但是竟然能在赫爾辛基吃到超級好吃出乎意料超級感動的馬來西亞食物真的太驚訝了~~~有機會去Tampere請去這家餐廳!!!Restarant Borneo!!是寶拉帶我去吃的,真的好好吃好想再去吃啊~~~
看起來有點呆,去芬蘭吃Kebab、馬來食物,但是芬蘭主食就是那些超級健康麵包啊~~問寶拉跟Erika他們也說好像就是那些麵包...芬蘭人很喜歡吃不是芬蘭的食物,可能就跟英國人很常去亞洲料理餐廳(日本、泰國、中國)一樣的道理。
但是不一樣的是:芬蘭人對待這些食物的態度和英國人不一樣。
在英國很容易吃到雷的(已經超出理智的範圍了哎),但在芬蘭,即使只是咖啡、甜點,你都能感受到他們的用心、讓你感覺花錢花得很值得。
鴨子跟鵝的腳印
還有一件事我覺得一定要告訴大家,就是赫爾辛基的國家藝廊很值得去!在芬蘭所有的博物館都要錢,在英國卻是大博物館幾乎都不用錢。雖然門票頗貴十幾歐,但赫爾辛基的國家藝廊裡九成以上都是芬蘭到地的、北歐的藝術家!對於一個在英國住的台灣旅客來說這又是個文化衝擊...英國的藝廊是「全球集錦」,有名的畫都是國外買來、有錢英國人的收藏,但芬蘭人卻很珍惜自己擁有的藝術家,好好保存他們自己的文化資產,向自己國人、外國旅客宣傳當地的藝術。ATENEUM這個國家藝廊就在赫爾辛基車站對面,想要看北歐觀點的藝術就去看看吧!

2017年2月18日 星期六

2016聖誕節倫敦Pantomime觀察

倫敦可以說是世界上劇場最蓬勃的城市,或是說英國是全世界劇場文化最蓬勃的國家。
有一個網絡倫敦低於座位數量低於300的劇場網絡,他們這些獨立劇場組成一個聯合組織「Society of Independent Theatre (SIT)」我建議要來倫敦看戲的愛劇場人參考他們網站給的小劇場資料,看那些劇場的演出。提到這個組織是因為光是倫敦獨立小劇場,就有將近四十個空間是SIT的成員...還有很多劇場空間是沒有在這個組織裡的,看這小劇場的數量就能說倫敦無疑是劇場人的天堂,另個方面說,也有可能是地獄?台北粗估300座位以下的小劇場(不是藝廊、咖啡館)空間是5個的話...倫敦的小劇場至少是台北的十倍之多,更不用算倫敦還有其他很多超過300座位的非獨立經營的劇場及表演藝術空間了。
在台灣劇場提到關於票卷銷售有關的話題時,最常聽到就是「這週太多演出了~票賣不掉~」
在英國整個社會氛圍:「去看電影趨勢走下坡,去劇場看戲趨勢 走上坡」的關係,電影院在倫敦很難找、電影票比劇場戲票還貴。這是我房友跟我講的,知道的時候我頗驚嚇,有種:「啊!!!這裡真的是劇場ㄉ天堂!!!」的雀躍感。
加上我的幾個英國人朋友們家裡都沒有電視、看電視劇用手機或電腦(Netflex)。有小孩的英國人、職業是辦公人員的我朋友,一年至少帶她五歲以下的兩個孩子去看五次的戲,推斷劇場在英國能蓬勃發展除了跟歷史淵源有關,還有他們的習慣所致。
由此可見雖然英國人大家都會去看戲,但劇場真的太多了,劇場空著沒演出會倒,放了票賣不好的演出也不好,對這個問題英國劇場人怎麼解決呢?他們不會說:「演出太多了票賣不掉」,他們會說:「阿,要怎樣才能讓更多觀眾進來?」然後想辦法去申請英國文化部的錢,去做一些別的事,然後繼續辛苦快樂的做劇場。來倫敦念劇場導演半年我最大的體悟就是:台灣跟英國的劇場人是一樣辛苦的。而目前英國劇場人可以同時賺到錢又滿足做戲慾望的最大市場需求,就是聖誕童話劇(Pantomime)。英國爸爸媽媽聖誕節會帶著小孩去看戲,那些爸爸媽媽小時候也是被大人帶著去看聖誕演出,以此類推,聖誕演出在英國的歷史已經不可考,大家就算一整年不看戲,聖誕節也一定要去看一場,瘋狂一下。

聖誕節演出通常run show五週以上,大部分會演出至少七週,英國劇場表演者和舞台監督們,演出、排練拿週薪(Weekly rage);劇作家、導演、設計、製作人等創作團隊拿一次性的演出費(Fee)。排練通常三週、加上演出七週,演員和技術人員可以拿到不錯的薪水;劇作家、導演、有名設計師可能可以分到因聖誕節而暴漲的部分票房盈餘,再加上全英國各大小城市都有製作需求,童話劇創造了非常多的工作機會,一整年都沒辦法當演員的演員們(是真的),聖誕節到新年時段是最有可能拿到角色的。我房友也是,年底跑去打了53場的聚光燈。

Pantomime,簡稱Panto,翻譯應該叫「童話劇」的一種劇場節目,在每年英國十一月底到隔年二月初,聖誕節前後,到處都在上演!!
聖誕節對台灣人來說就是個日本文化影響很情侶的節日,我本人在台灣很反聖誕節哇哈哈哈,除了台灣的基督徒及其他會過聖誕節的宗教信徒朋友、來自歐美的朋友們,我覺得聖誕節就是個劣化的商業行為。但也因為我抱著對它的一些誤解(媒體影響、情侶過節、聖誕節單身就是狗)迎接在英國聖誕節,這段期間我看了很多戲、去了很多劇場感受當地氛圍,才足以把我心中誤解化開。嗯。
我前面提的的到處都在上演,就是真正的到處。全英國所有的城、鎮、小村莊都有屬於自己的童話劇(Pantomime),在鎮裡的教堂劇場空間、村裡的劇場、老舊建築改建的新劇場演出到倫敦西區(West End)的商業大劇場,都在呈現童話劇製作。別小看它,童話劇演出裡觀眾席的小朋友是足以把劇場樓頂掀開的!!!!
我九月剛搬到我現在家的時候,我房友就跟我說他十一月要回他老家run show,在聖誕童話劇打follow燈,總共53場。過完年他告訴我:「你不能想像run五十三場聖誕劇會讓你自己多厭世。」好吧厭世其實是我自己的解讀但我有發現他覺得有點太多了,他過完年回來給我感覺他老了兩歲。
九月剛到倫敦時,只從一些英國文化解說的youtube影片裡聽過Panto,課堂提到的時候也是一知半解,Matthew(我老師\英國人)跟我房友巴泥(英國人)跟我解釋Panto,他們只提到下面幾個重點:
1.色彩非常豐富(Very Colourful)
2.非常多咆哮(Loads of Shouting)
3.非常瘋狂(Really Crazy)
4.看完後覺得精神疲乏(When you walk out from a Panto you feel EXHAUSTED)
5.一定是改編某個童話故事(Fairy Tale-ISH)
6.一定會有一個演員男扮女裝(a guy performs a female character) 

我聽完說:「就這樣?」
Matthrew跟巴泥都說:「你要自己去看一看。」在說這句話前,他們都有個奇異的停頓。
所以我在極度興奮(?)之下買了很多場童話劇的戲票(花了很多錢,我媽昨天問我12月和1月怎麼刷卡ooooo元)
我看的童話劇們分別是:
1. 睡美人/皇家哈克尼劇場/倫敦 (Sleeping Beauty in Hackney Empire
2. 糖果屋/大路劇場/芬蘭,坦配雷(Hansel and Gretel in La Strada, Tampere, Finland)
3. 美女與巨人浩克/ 米爾地劇場/艾賽克斯 ( Beauty and the Hulk/millfield theatre, Essex
4. 小氣財神與七矮人 /五零三劇場/倫敦 (Scrooge and the Seven Dwarves/ Theatre 503
5. 彼得潘/ 格林威治劇場 (Peter Pan/ Greenwich Theatre
6. 辛度瑞拉/ 倫敦西區雅典娜像(?)劇場 (Cinderella/ London Palladium

這些演出裡我本人最喜歡、不太是真正英式童話劇的一齣----倫敦五零三劇場的「小氣財神七矮人」。這個是來自倫敦惡搞喜劇演出團隊Sleeping Trees的搞笑童話劇,是在只能容納120人左右的五零三劇場演出七週、全數完售的製作。原本我對這演出的文宣沒什麼興趣,拿到的時候收在我房間某處,訪問完我房友巴泥過後兩週,整理房間發現這張文宣...Sleeping Trees...不就是巴泥說的那個超級搞笑的童話劇惡搞劇團嗎!!!!!!火速點入演出售票網頁,竟然只剩兩場沒有完售!!都在一月(當時十二月看到)!其餘全數賣光...一個火速買了他們最終場、一月初某週六下午的演出。
Copyright/ Theatre503 and Sleeping Trees Present SCROOGE AND THE SEVEN DWARVES

看完後覺得活著真的很棒,怎麼可以這麼好笑、這麼好看、這麼感動、讚嘆生命的可能性...!!!!!!他們只有三個演員,要演出小氣財神與七矮人,我原本以為是開玩笑,但他們從一開始就讓觀眾覺得在開玩笑、到後來也真的一團糟,而且真的只有三個人演出所有故事裡的角色,因為只有三個人、連樂手都沒來,他們隨機叫了一個觀眾上去當樂手,那個樂手到演出的最後一段說:「我從去年底拼命練習到現在,買了你們今年所有演出的票,到今天...一月七日!聖誕節都過了!就是一直想要跟你們一起演出!!!」雖然觀眾都知道這樂手是set好的,但到演出最後還是不放過、要強調樂手是觀眾,實在是很sleeping trees。小朋友也看得很開心,他們開的玩笑一點也不髒,也不會刻意要開大人玩笑,真的是很棒很棒的創作團隊,很棒的演出!身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熊如我,只能說,太棒了!英國搞笑之最!我笑到回家路上要橋臉!

copyright - Hansel and Gretel - englanninkielinen näytelmä
另一齣比較特別的就是去芬蘭的那個禮拜,和我芬蘭同學一起去他以前有工作過的劇場看了一個業餘劇團用英文演出的Panto。大家都知道北歐人很奇怪,看Panto時,芬蘭人真的很難取悅。當然,那齣糖果屋本身沒有很好笑,沒有很有趣,用美式英文芬蘭腔演出美式童話劇讓我很疏離,加上芬蘭也沒有童話劇的傳統。這個演出比較像是讓芬蘭觀眾初步了解童話劇:和觀眾互動、丟東西、吼叫、壞人在哪裡~的元素...等,只是大家都不大配合,包含我。

The cast of Sleeping Beauty in Hackney Empires Sleeping Beauty Credit Bob Workman
其餘傳統英式童話劇中我心目中排名最高的就是皇家哈克尼劇院(Hackney Empire)的睡美人(Sleeping Beauty)了!上圖就是所謂的「色彩非常豐富」!!!在童話劇裡,很重要的一點:色彩必須非常鮮豔。這真的夠鮮豔了,眼睛有夠閃,看完除了很疲憊以外,還有一種「我到底看了什麼?」的幻覺感。我去看這個演出的時候剛好國小生還沒放寒假,我故意挑週五中午十二點的場,後來整個劇場裡都是小朋友!!!全部都是從學校坐遊覽車來、老師帶著全班一起的團體觀眾,全部都12歲以下!!!!演出到一半我已經耳聾了。演出前,一班班遊覽車停在遠處,小朋友穿著制服、或是反光的橘色衣服排隊進入劇場,像這樣:


fufuhuang(@fu_fu_huang)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演出中間我耳聾很嚴重,因為小朋友超級瘋狂一直尖叫,演出前十分鐘演員在後台廣播:「演出要開始還剩十分鐘!!!!」全場小朋友歡聲雷動狂尖叫,當然倒數五分鐘、兩分鐘、一分鐘,又再瘋狂不停地尖叫好久,幕開啟的時候更是整個劇場都在震動,我想可能那時候我就耳聾了。有可能是都是小朋友的關係,演員丟的互動、走到台下灑糖果、拿著入場觀眾名單報學校名...等等,大家都很接拍,演出氣氛很良好,除了那些班導師以外的人應該都很開心。坐我附近的班導師幾乎都沒在看戲,他忙著拍照、忙著叫大家坐下、忙著帶想去廁所的小朋友去廁所,真是辛苦。這個演出裡的睡美人最後救了王子(王子才是被救的),劇情很顛覆迪士尼,舞台上不少非白人演員,女主角、噴火龍、壞女巫都是黑人,女主角和壞女巫更是唱功了得的有名音樂劇演員,可能因為演出視點很女性主義,讓這齣戲榮登我的今年傳統Panto之冠!要給小朋友看就更不應該迪士尼,要讓更多倫敦小朋友接觸的演出,就更不能以白人為主。雖然真的從頭到尾都在鬧,看完也是頗滿足,演員們一直cue國小生觀眾們一起唱大家都會唱的流行歌,跳大家都知道很紅的舞。一開始我還拿著這個演出的dm在班上討論,覺得演出dm很醜很不文青,但後來才發現,主視覺完全和主題切合、也符合觀眾需求,就是要很不文青才吸引Panto觀眾。就是下面這張:
Hackney Empire Sleeping Beauty
比較後面排名的就是其餘我看的Panto了,包括西區West End打全部明星招牌的辛度瑞拉,都沒有很好看。London Palladium的Cinderalla我不大喜歡的原因,一部分是因為開的玩笑都太髒了、小朋友看不懂(我也看不懂/很多英國演藝圈梗),全部重要演員都是白人,舞群有兩個深皮膚的,二十幾個舞者只有兩個...看這個演出讓我深刻感受西區劇場就是給觀光客、有錢人、白人去的,觀眾席、至少我的這區(最便宜),2~3成是觀光客,幾乎沒有黑人觀眾(至少我沒看到)。這個演出裡全部都是電視明星,最有名的就是Pual O'grady跟Julian Clary,其實全部人都很有名,只是我全部都不認識...。我買的票是22.5鎊,看臺最最便宜的票價,倫敦地鐵到處都是他們的廣告,看都看膩了,但為了比較各種Panto,花錢也還是要看一次,就去看了。我有個房友說:「啥!你竟然看到Julian Clary!我房間裡有他的書!!」朱利安是Gay界男神的樣子。看了這個也是上了一課,東西都很華麗,只是有種去劇場看華麗的感覺,觀眾是去劇場看華麗的嗎?至少我不是。

倫敦北區接近艾賽克斯的local劇場(Millfield Theatre)看了美人與巨人浩克,很local,他們邀請了總共40個左右的當地幼兒園~高中生的小朋友演員、舞者參與這個演出,很意外的是,整場超過8成的觀眾都是黑人,當然舞台上的演員、小朋友也有六成以上是黑人。這個演出是這次看最local的panto。他們都講著很重的Essex腔,開著Essex當地的玩笑,跳一些國小國中生很懂的舞。結合了那個劇場自己營運的街舞社成員成果發表的這個演出,很符合當地觀眾需求,這也是我老師說,要看Panto一定要去看很當地的那種,才有趣。
Copyright Millfield Theatre Beauty and the Hulk

格林威治劇場看的彼得潘,我記憶最深的是坐我前面的五歲女童,他爸爸是舞台上的彼得潘!演出前他老爸到指揮+鼓手那邊協調,小女孩就大喊”DAAAD!“我才發現前面坐的那一排好像是他老婆跟小孩跟妹妹之類的,覺得老爸是彼得潘真有趣,在天空飛...但他們開的玩笑也很時事,我也是很不懂...
Copyright Peter Pan Greenwich Theatre
大概就是這樣,原本還想寫一些除此之外的其他聖誕演出的總集,分到下次再說ㄅ~掰ㄅ~希望大家都能來倫敦看聖誕演出~~

2017年2月7日 星期二

倫敦Royal Court Theatre看戲小結

2016年十一月到現在,去了Royal Court四次。這個叫做Royal Court的劇場是完全英國政府出資贊助的新劇本劇場,他們只做新劇本的演出,少數不是全新劇本的演出基本上都是和RC劇場有深切關係,要不然不能獲得演出機會,有名的英國在世劇作家Caryl Churchill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這邊首演的。身為一個完全靠Arts Council England養的新劇本劇場,一舉一動都備受納稅人矚目,大家會很在意他們做的戲是否政治正確,作品、劇場僱員是否有種族數量平衡,合作劇作家是否有綜合新人、有名人、提供給各界人士機會...等等。如果藝術總監或是董事會的選擇有一點點不政治正確,就會有一堆記者寫他們的壞話,總監會被換下來...老師有舉過一個RC總監被換掉的例子,但我忘記是誰了,好像叫Max還是Mark吧?是幾年前的事,當時造成倫敦劇場圈大轟動(大概跟最近的Emma Rice風暴差不多)。
copyright What'son Stage Royal Court

這個劇場位於Slone Square捷運站走路三十秒旁,這一區都住超級超級有錢人,路上走的(如果是本地人)很多人都有整型,我同學說的,他朋友在這附近的咖啡店打工,來咖啡店消費的女性下巴都很尖、臉削很瘦。會來RC看戲的大多是中產階級、白人、退休中產白人、律師...等。他們週一會提供全劇場十鎊的票,但以我本人經驗,週一去RC看戲也還是看到一堆白人跟中產階級,畢竟只有他們才知道週一十鎊的票幾月幾號開賣。拿了英國文化部(Arts Council England)一堆錢,必須做做樣子讓大家知道有在賣便宜的票給沒錢的人(像我這種學生、年輕觀眾)來看戲,但事實上賣票的做法還沒有人想到更好的,即使賣了便宜的票,還是只有白人跟中產階級(大多都白人)跟退休人士才搶得到。
Copyright British Theatre/ Royal Court the Children
我第一齣在這裡看的戲是The Children,是在RC裡面的大劇場演出,名叫Jerwood Theatre Downstairs。故事是說如果有一天英國發生地震,跟日本東北大震災一樣核電廠氫爆,當地居民跟英國居民的後續故事。對英國人來說地震是晴天霹靂!在台灣稀鬆平常的事情,對他們來說,只要兩級有感地震發生,如果平安無事的話,居民是會掛「我從地震中存活!」的徽章在身上的。(有實例...他們真的有掛,2015夏天的威爾斯樣子)The Children是三個六十幾歲電廠退休工程師的故事,演出開始時,一個六十幾歲女性流了一堆鼻血站著面對著觀眾,當時我覺得氣氛跟她跟畫面很恐怖。對反核份子如我來說,這個故事裡會發生的事情很熟悉,也理解劇作家面對核災的態度與研究的深刻。覺得有趣的是,因為英國人對核災的理解是很遠的,他們不懂地震,Lucy Kirkwood是很年輕的新劇作家,她能以一個年輕英國女性的眼光來寫出如此生動且無奈(但只能接受)的未來核電廠當地災難,真的讓我覺得劇場有無限可能...。我曾經寫過一個核災劇本,基本上就是憤恨跟悲痛的吶喊所組成...在看了這個演出之後再度思考了藉由劇場演出來抒發悲憤的方式,這個演出用幽默、輕盈、不複雜的故事線條告訴觀眾劇中角色發生的事,即使是在說一個災難也是很被動樂觀地接受,主角們也很樂觀地面對這一切悲劇發生,最後什麼也無法改變,只能繼續這樣活下去,再怎麼悲憤也只能接受。看完戲的時候很衝擊,多大的事情用多小的方式述說,多小的感受放大數十倍讓觀眾看見,再放手、看你們要不要接受。我想身為女性劇作家的Lucy,會寫出這樣憂慮下一代人類的劇本,同身為女性的我不意外,接下來我可能要去研究一下關心核電的作品那種性別的藝術家比較多...。
Copyright Royal Court Sewing Group

第二個在RC看的演出是Sewing Group,這個劇本也是女性劇作家寫的,E V CROWE。看完這個演出之後我看了Emma她在Youtube上受訪的影片,她喜歡感覺,不喜歡理解,她喜歡感覺劇場裡發生什麼事,而不是一直嘗試去理解舞台上發生的事。我看了他受訪的影片很感動,因為她好像說出了我喜歡的看戲的方式。其實來到英國我看戲更傾向用感受的了,啊哈哈,因為常常我太用力去理解演員說的話讓我錯過很多東西,或是看到後面很累(前面太專心了),後來就選擇不要理解,都用感受的。看Sewing Group的時候也是,這齣戲大概就是我本人的轉折吧!從這齣戲開始,我就都用感受的了...看這個演出的時候,太用力去理解,看到後面真的發生什麼事的時候,反而質疑是不是真實的。這個故事是說一個女生來到古代英國的村莊,要學習縫紉、習慣當地生活,後來村莊的人開始懷疑他來這裡的原因,到故事的最後最後,觀眾才知道:原來這個女的是機器人,他是被送來劇團演一個中世紀英國女生角色,導演跟其他演員要給他評分...很像Amazon網站評幾顆星那樣...。這個製作是在RC裡面樓上的小劇場Jerwood Theatre Upstairs演出,原本我不知道RC樓上有什麼了不起的,後來才知道「啊!原來洛基恐怖秀是在這個空間創作出來+世界首演的!」超級了不起!!從那之後我去RC都有種敬畏的感覺。嗯。演機器人的那個女生其實在演出中間就有一些怪怪的(電腦設計不良)的動作,像是他有的反應有一點點機器人,原本觀眾不知道只會以為“這個女生就是怪怪的”沒想到最後知道他是機器人,前面怪怪的事情都被接受了,有一種可憐他的感覺。機器女的台詞也有提到:「你們都可憐我是一個機器人!」劇作家提出了一個未來人類可能面臨的問題,當機器人被做得過於成熟的時候,他如果有社會觀點、有情感、可以吃飯喝水,根本和人類沒兩樣的時候該怎麼辦?
copyright Royal Court Theatre
第三個演出是Wish List,這個演出很搶手,也是在樓上小劇場Upstairs演的。原本是在曼徹斯特的英國文化部資金贊助的劇場Royal Exchange演出,後來移到倫敦就是在這裡演。票價很貴,沒有週一特價...(就算有也早就完售了),也沒有學生特價,都是20鎊以上,有夠貴。看戲前一個多月還是兩個月就買票了,因為才開賣就幾乎都完售,抱著從沒去過曼徹斯特那個劇場看戲的心情狠下心買了票,但後來事實證明,很值得。這個女劇作家Katherine Soper也是年輕的一代,他寫這齣戲好像就是因為反AMAZON。劇中的姊姊,才十八、九歲就必須放棄上高中,去AMAZON(劇中沒有交代是哪個工廠,但看起來就是阿嬤送)的打包工廠工作,背後的原因是她有個精神狀態不佳的弟弟,而弟弟精神不佳是因為他們的媽媽死了,他們沒有爸爸。我在看這齣戲的時候,突然覺得...他們的生活細節、也太像我其中一個房友了!我四個房友裡,只有一個人是來自家境不好的英國北方家庭,其他三個房友都是南方人。那個北方人房友都不洗碗,用完刀子、盤叉就丟進水槽裡,劇中的女主角(姊姊)丟盤叉跟刀子的動作跟我那個房友簡直一模一樣...。可能是因為看了這齣戲,我開始接受我房友了。這個故事裡的人生活很辛苦,他們的生活本身就是悲劇,我在他們身上看到我房友的身影,聽起來有點政治不正確有點JUDGY,但終於我開始瞭解了。昨天和我那個房友分享我的劇本,他看到我買了Wish List很驚訝,他說:「噢!!!!我超想看這個戲!!!」我當下覺得有點抱歉,他會想看這個戲,可能是因為故事背景很有共鳴吧,我也不敢告訴他我在這個戲裡看到了他。這個劇本的社會觀察很深刻、很直接、很過分,但就是這樣才能讓RC小劇場裡的中產階級、還有我,理解那些我不能理解的這個社會上的人,和跟我無法想像的家庭狀況:「他們是真實存在的,看看他們。」
copyright Royal Court Time Out

看的第四個演出是Caryl Churchill的逃離孤獨Escaped Alone,這個戲的宣傳就在打Caryl Churchill這個劇作家。前面有講到他的製作通常都是在RC首演,這個演出2016一月就有首演了,後來全英國巡迴到紐約首演,總之就是回到RC再演一下這樣。我從沒看過Caryl Churchill的演出,我只知道他是英國非常重要的在世劇作家,然後他的劇本從30年前就很針砭時事。前幾週有做他的劇本Cloud Nine的討論,那個劇本針對性別、同性戀、複雜性關係、戀童癖為主軸,藉由敘事手法讓觀眾感覺奇怪,跟布萊希特有點像。這個Escaped Alone是2016年她的新作品,也是最近一個她的作品,和從前一樣用獨白及敘事手法讓觀眾感到奇怪,但她也以一個現職老年人的眼光寫出了所謂英國人的碎碎念(Small Talk)、和他感受的恐怖世界。我最喜歡的想法就是那個舞臺邊緣的線框!好漫畫、好可愛!我從沒想過這種電燈做的古怪線框可以出現在舞台上!!在後院的場景裡,從故事開始到結束(整個製作才50分鐘沒有中場休息),三個老人(除了主角以外的人)都坐著,有種坐到天荒地老的感覺。才五十分鐘就精簡地道出天荒地老的無奈,四個老阿婆們都有屬於他們自己的獨白,平平是獨白卻不讓人覺得無趣,五十分鐘裡除了主角自己的框框獨白,幾乎沒有其他走位。為什麼這些獨白不讓人覺得無聊呢?我猜可能是內容,四個角色的獨白的「質」都非常不一樣,跳出場有自己框框獨白的阿婆說的都是在大家坐著聊天時,她的腦內和對話無關的關心世界現況的想法,兒童飢荒、社會問題...等等。一個阿婆他討厭貓,他的獨白超長(越講越痛苦)都在說他幻想貓會出現在家裡的哪裡,必須做什麼保證那些貓不會跑進他家....另個一婆老了之後足不出戶,當他說到「去日本一直是我的夢想」,討厭貓的阿婆嗆他「你先去Tesco比較實在」,他的獨白就講到他討厭大家講到出門,他覺得世界都一樣,出門沒有意義。最後一個阿婆他在年輕的時候拿廚房的刀殺了她老公,她在這個劇裡屬於搞笑的角色,她講話的時候觀眾都很接他的拍,當他獨白到他討厭廚房,整個觀眾席都笑了出來,但當他說到那時才六歲的兒子跟她的自責,到了這階段戲就有了另外出現的張力。

其實RC的演出完售都很快,因為他們專門演出英國最夯的劇作家的最新作品。我剛來都不知道,現在去看網站夯作家的演出都早就完售了...我能看到的都是沒那麼夯但是很強的作家的作品。如果大家可以來倫敦,我知道你們一定想先看深夜小狗神秘習題跟獅子王,但不幸是深夜小狗神秘習題2017年要最終場了,獅子王票太貴了,如果到時很幸運Royal Court的演出,你要來的時候竟然還有票,請一定要去,看看這個英國地位最高的新劇本劇場-----Royal Court

2017年2月4日 星期六

2017倫敦國際默劇節/London International Mime Festival(LIMF)

今年2017是倫敦默劇節十週年的策劃,每年初在倫敦辦的這個藝術季專門邀請世界知名的視覺表演藝術團隊到倫敦來,在倫敦幾個配合的劇場演出、為倫敦的觀眾服務。
票很貴,英國劇場的一些表演藝術評論網站很多人在罵那個票價。
我買的時候心很痛但是不能不看,有一種沒看我就輸了的厭惡感。

一般舞台表演最低16鎊提供給”全職學生、失業者、老人、劇場工作者聯盟會員、兒童“,其他人票價18鎊。
到底對失業跟全職學生要求多高?你們覺得失業者付得出16鎊去培養藝術鑒賞力嗎?
而且節目宣傳本上沒有告訴你訂票通常要加1.95~3英鎊的網路訂票手續費....除非你特地去那個劇場現場買票要不然都要加那個錢...等於買一張票還是要18鎊。
所以在劇場裡,150~200人的那個場地裡普遍只看到10個以下亞洲人+黑人觀眾,我很認真的在算,剩下的都是白人,然後五成觀眾都50歲以上。讓人不禁懷疑是否默劇是屬於白人的娛樂?或是默劇屬於理解較困難(?)的戲劇類別,只有白人比較會欣賞?

倫敦默劇節2017季節目表(MIME London 2017 Season Brochure) 
忘記那一切票的事情的話,基本上我看的每一齣製作都很不錯。
以倫敦默劇節的計畫演出來推斷,在這個演出季中只要語言成分少,針對視覺創作、對音樂依賴度不小的就可以在演出名單裡。這裡面我看的每一個戲都不是靠文本創作出來的。
2017倫敦默劇節Mime London官網

原本因為預算的關係不想看太多齣,但後來又因為我房友很腦殘導致我不想回家,最後還是買了大概七齣的票...真的很貴...但是很值得...。都是學費(擦淚)

我看的第一齣戲是在Peacock Theatre,我從沒去過這個孔雀劇場,他在Holborn所謂一區精華超多上半族擠擠超繁忙超討厭區...去的時候又是下班時間,雨下很大,下到後來變成雪。看到那個很重的雨掉下來要飄不飄讓我困惑。
孔雀劇場的旁邊就是傳說中的LSE倫敦政經學院,超多亞洲人,整個震驚!啊啊好貴啊!好貴啊!這樣。平常住在倫敦極東六區,在學校以外幾乎看不到非白人的我,文化衝擊很嚴重。這個劇場能夠容納800-1000人,我不大確定,有蠻多高中生、國中生整群來看,應該是有跟學校配合賣票的。看演出的時候真的覺得很像之前來台灣的西班牙劇團,後來看表演藝術評論臺才知道,噢~那個西班牙劇團是看了這個德國導演的製作被影響的。
演出中只有三個演員,他們肢體非常非常厲害,動作也很快,快到我數度懷疑他們偷偷藏幾個演員上場。但事實上真的從頭到尾只有三個演員!!!
這個演出節奏很快,每個事件都來得快去得快,故事簡單容易理解,年齡限制是7歲以上,有趣的是全場數百觀眾中大概不到20個十歲以下的。演出時間太晚了,小朋友都要睡覺了,很難能夠讓那種年齡層的觀眾看到,很可惜。
三個演員都是男性,觀眾進場時就已經在舞台上裝台了,故事是在說一個劇場後台的種種,很好笑。他們會一直換面具、服裝代表換角色,他們同時嘲笑自己也讓觀眾嘲笑他們,小丑方法在這個演出中佔不少版面。
導演Michael Vogel是德國人,演員都不是德國人,好像有一個葡萄牙,其他都忘記了XD。演後座談很有趣,他們排排坐在下舞台景片地板上,連主持人(我猜是藝術節策劃總監)大家都縮在下舞台邊邊,很好笑,我以後也要這樣,哈哈。
順帶一提這個劇團成團1994年,導演也是成團團員之一,2013年他們在柏林開了自己的工作室Studio Flöz - Berlin,提供肢體劇場、面具、舞蹈的工作坊。課程不貴(跟我學費比起來.....),對肢體劇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這次演出的孔雀劇場宣傳圖
這個是演出的縮減影片,轉貼自YOUTUBE。


看的第二齣倫敦戲劇節的演出是HERE LIES SHAKESPEARE,創作團隊是來自法國的Les Antliaclastes,演出地點是倫敦北區的原身為教堂、專門上演肢體劇場、馬戲團演出的Jacksons Lane劇場。賈克森巷劇場在倫敦黑線的Highgate兩分鐘走路距離,是一個從地面到天花板很高也頗深,座位數量、安排頗理想的場地,但我猜租金應該蠻貴的。
說實話,這是一個很怪異的演出。
賈克森巷劇場針對「這裡躺著莎士比亞」的宣傳文、倫敦默劇節的宣傳文字:「你的眼睛會咕嚕咕嚕的轉因為你不太能相信你看了什麼。」
我真的不大相信我看了什麼。我到底看了什麼啊啊啊啊啊!!!!
節目介紹單上提到,導演Patrick Sims 會做這個演出是因為質疑莎士比亞的真實性,是誰評價我們的人生,他想讓觀眾思考後世價值的意義是什麼。但這些東西在我看來…他的作品可看處多到觀眾來不及想他要表達什麼,一直目不轉睛。台開七八公尺的這個劇場,被縮成三公尺乘四公尺左右的長方形,從觀眾席看過去就是頗傳統的線偶舞台設計。通常線操縱的偶都會在能夠遮蔽操偶人員的小舞台上進行,這個演出也是以線偶為主而創作的,我猜。所以到後半場出現的企圖讓觀眾暈眩的旋轉畫面,也很巧妙的隱藏在畫面之中。我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是投影跟皮影的橋段,超級可愛有創意!雖然有一些讓牛大便不斷噴出和莎士比亞的頭製作成香腸的噁心橋段,這個製作還是很可愛的。
最後謝幕的時候演員都有跑到舞台前面(從後台繞出來),發現所有人眼睛邊緣都塗成黑色,手跟可能露出來的皮膚也都塗成黑色,他們在台上的時候是穿著全黑的衣服,連皮膚都很極致的要盡量全黑…讓我很感動,他們真的很努力!雖然這個製作這麼詭異,後面都還是這麼正常的人,這樣。哈哈哈!
This Photo was from Jacksons Lane Theatre Website.賈克森巷網站轉載圖片。
下面這個是他們演出的預告片,影片出處Youtube被刪請見諒。


看的第三場演出是The Nature of Forgetting ,會買這個演出的票是因為發現這個創作團隊是倫敦發跡的新團隊,團長監導演是在表演名校RADA 有兼課的小哥Guillaume Page。他的劇團THEATRE RE 很屌,開的工作坊都完售,在YouTube 上找他們劇團的名字可以看到一些導演帶工作坊的影片,非常厲害,他的方式讓演員和整體氛圍在排練場很有力量!這個演出是在探討早期失智患者的心理狀態,導演跟一個權威科學家(她演出時跟女兒坐我旁邊,謝幕的時候站起來拍手…嗯,我沒站起來很尷尬…)從兩三年前開始合作,從零開始即興出來的肢體劇場演出。我看演出的時候有種還在排練的未完成感,事實上這齣戲在倫敦默劇節前兩週才首演了幾場,以前在台灣所有戲劇作品幾乎都是世界首演的情況下,在倫敦反而開始不習慣未經評論、成熟度不高的作品,或是說,到了倫敦我比較能夠解讀劇場作品的完成度。
THE STAGE的評論是三顆星...真的很低...這個演出最厲害的是音樂原創性,兩個樂手完成從演出開始到最後一秒完全不間斷的音樂、音效特效,其中一人就是音樂設計本人,演出完我去買了他們的音樂disc,他們用隨身碟的方式出售。這個演出的宣傳其中一個就是強調他們上次演出的原創音樂獲得ITUNES最佳專輯,在劇場裡我完全感受到音樂對這演出的重要性,但有種音樂沒了這演出就毀了的感覺...音樂力量強過演出本體。我感覺導演應該要換個設計...或是這個設計可以去做別的了...他太厲害了。音樂設計是Alex Judd
Copyright THEATRE RE 2017 London MIME Festival

大家可以去看看THEATRE RE的網站,他們提供的肢體劇場工作坊很棒。

Copyright Leandre Ribera 2017 MIME London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是這次倫敦國際默劇節,看的七個演出中,最最最最最棒最有趣最有創意最好笑最感人的演出!!!!來自西班牙,世界知名的小丑Leandre Ribera的一人作品NOTHING TO SAY!!!!跟其他學校朋友、在劇場遇到的其他觀眾聊到這個季我看到最好的演出,什麼都不說(Nothing to say),就是什麼都不說(NOTHING TO SAY)!!!!
這個叫做Leandre的阿伯(?),超級可愛,他的官網點進去就跟他的作品一樣可愛,喔喔喔,好棒的藝術家!!!
默劇節最快售完的演出就屬他的演出了,評論網站THEATRE BUBBLE對他的評價是四顆星,但我本熊給他五顆星!!!!!
他在劇場裡創造出一個夢想的家,這個家有著只有三隻腳站不穩的桌子,關不好的衣廚,滿地的襪子,一直搖晃的家門,抽屜底部大破洞的衣櫃。家徒四壁的空間裡,到處都是黃色的襪子,開燈還不知為什麼一直開到別的燈。Leandre腳上穿了大概五雙(?)襪子,一直脫、脫不完,最後一雙還破了很好笑的洞。家裡的櫃子除了關不住,還會對他作出抗議(有鬼在衣櫥裡),後來操縱櫃子的苦路(那個鬼)還走出來嗆他,真的很好笑。
在演出一開始Leandre就走進觀眾席打擾觀眾,這麼放肆冒犯觀眾的我是第一次看到,但因為真的太好笑了大家都輕易的原諒他了,還跟著他一起參與演出。我在看的時候就想著劇場表演舞台和觀眾席的界線的問題,或是即使沒有界線,觀眾和表演者互不冒犯的區隔在哪裡?從表演的哪裡開始建立和觀眾的界線?或是在觀眾走進劇場時,心裡是否已經建立了界線?我認為小丑表演並不是讓大家覺得這個人真悲劇,或是這個人真可憐,或是這個人真笨然後顧著笑就好,而是讓觀眾在看演出、覺得劇中人物很好笑、很悲劇的同時忘卻心中煩惱,卻同時敬佩演出創作者。Leandre Ribera成功做到這一點,他讓觀眾打從心底佩服他驚人的創作力,還不直接的叫觀眾樂觀一點,像這個角色一樣充滿想像力地、不悲傷地看待一切。
這段影片(來自youtube)可以看到一點點演出片段,希望Leandre有一天可以去台灣演出,讓台灣人看看小丑的人生觀。現在想想,自己一直勾假溝假(日文)腦袋混亂想一堆,對事情根本沒有幫助,還不如樂觀一點看待人生比較輕鬆。

看過Leandre的演出之後,剩下的演出都沒那麼精彩了。花了很多錢我也不想這麼說,但當你看了很強的演出之後口味就會很挑,就跟你吃了超好吃板橋南雅夜市臭豆腐,之後吃的其他臭豆腐都沒那麼好吃一樣。雖然很好吃,但就是沒有板橋南雅夜市臭豆腐那麼好吃。

後來看的三齣演出分別是:
英國偶戲創作者Stephen Mottram的降落傘The parachute
紐西蘭創作者Thomas Monckton肢體劇場演出只有骨頭Only Bones
英國現代馬戲劇團Silver Lining的回憶THROWBACK

Stephen Mottram的偶戲很特別,他的作品強調偶的動作流暢性,以及簡單不複雜的東西能創造出偶的意象。他認為他在操縱觀眾,觀眾才是他的偶。降落傘作品中用藍色螢光球、螢光棒表現人類的動作,他只給幾個點讓觀眾自己連結想像,很有意思。看完這個作品讓我開始思考「向觀眾說故事」的主動性有什麼可能,史蒂芬的演出中並沒有很直接的要觀眾感受什麼感覺,即使有主體的故事性,卻沒有要觀眾情緒性的浸入演出,我(身為觀眾)和操偶者(史蒂芬)都很疏離的看一切發生在黑暗中。史蒂芬的個人網頁對他的作品、工作坊都介紹很詳細,網站也很可愛很動畫。對了,後來表演告一段落,史蒂芬從後面走出來,我們大家都以為要結束了,所以一個謝幕拍手狀,但觀眾席燈沒有亮,有點不對勁。他慢慢等大家拍完,觀眾覺得怪他怎麼不下場,他終於說:「其實表演還沒結束,我現在要換景需要一點時間,請大家等我三分鐘。」姐果他閃到後台開始換景,觀眾席燈有點亮,觀眾開始大肆聊天。
噢!超屌的!第一次看到有人要換景所以他踏出舞台跑到觀眾前面說,我要換景...還沒結束啦!這樣!好多跟觀眾互動的方式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真的是一直打破規則耶!我也要這麼大膽!
copyright Stephen Mottram 2017 London Mime Festival

紐西蘭創作者Thomas Monckton的骨頭演出,是一人演出(加一個舞台上的樂手,嗯,說舞監在舞台上也是表演者的話就是兩個人)發生在一個直徑不到兩公尺的圓圈裡。湯馬士這個小哥以及樂手Gemma都是法國巴黎賈克樂扣的學生,湯馬士控制身體的技巧非常高超,臉部肌肉被他開發的很極致,他對這些被開發的部分大肆使用表現了一番。雖然他的作品沒有什麼故事性,他也沒有要觀眾融入演出,有種在看馬戲團表演的感覺,觀眾卻看得很開心。這個演出是在倫敦Gay區SOHO的劇場(就叫Soho Theatre)上演,這個劇場的特色和地點有很深的關係,因為在甲區,他們必須把所有演出都弄的很酷、有點邊緣、有點危險、有點一般人不會去,所以我猜即使這演出沒有和觀眾有情感上的交流,還是能獲得肯定,尤其劇場評論家給這個演出四顆星...真是不知道評論的標準是什麼。(他們給我很喜歡的一個偶戲三顆心卻給這個四顆,到底為何?)湯瑪士說,他不想要這個演出被定義為默劇、肢體劇場、小丑亦或是馬戲團,所以才什麼東西都夾在演出裡。
看這個youtube連結的話就能看到他極致臉部表情的橋段,這個現場看真的很強。
我看的最後一個默劇節演出是Throwback,來自英國的新馬戲劇團,馬戲團(Circus)一直都不是台灣文化會接觸到的東西,其實在我去芬蘭看了他們所謂的馬戲團表演前,我真的以為馬戲團都要有動物...熊走球,老虎跳火圈之類的...對不起我見識狹小...。
去看馬戲團的觀眾都會對表演者的肢體極限有所期待,但在英國的期待好像比在芬蘭小。我2016年底在芬蘭Tampere看到的Sorin Sirkus團體的演出,超級恐怖,這是個馬戲團訓練學校,裡面的團員年紀都很小,有個男生往後背折他的腰折到超級噁...我和我同學都覺得快吐了...但在英國看到這個現代馬戲團的表演,卻不是那樣講求世界極致肢體人類極限,即使是被稱作馬戲團,Silver Lining的演出也會有劇場導演參與,導演手法很好,建立漂亮畫面也巧妙連結馬戲團肢體表演為主的故事性。
這個英國新馬戲團團員是National Centre for Circus Arts的畢業生,我老師Matthrew以前是這個英國國家馬戲表演中心的董事會還是什麼(我搞不清楚),看了他們的表演之後,覺得馬戲團在各個歐洲國家的表演風格一定都不一樣,至少我看到的英國的版本,不強調肢體的極限,比較在意表演中觀眾感受及故事性,是很“劇場”的敘述方式。
團員們在演出中有報自己的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30歲。以年齡來說,已經是馬戲團表演的極限了,但他們還是能夠以不探討人類肢體可能的方式繼續以馬戲團表演者身份工作,是一種馬戲轉型吧。


順帶一提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我在芬蘭看到的恐怖人體極限....真的很噁....看他折的當下....很心驚....
copyright Sorin Sirkus Enigma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