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來介紹一下Ameida Theatre好了,這個劇場是出名的「每場演出超快速完售、製作創新演出、去的話就很潮、很有社交高級感」倫敦前幾名。一切都和幾年前換了一個不錯的藝術總監Rupert Goold之後,他帶著本來就已經很強的導演經驗、很有Sense的計畫了每季演出、培養阿梅達觀眾群、成功吸引阿梅達以外的觀眾群,導致全倫敦中產階級(及以上)劇場觀眾圈一個”阿梅達“火至今。阿梅達火大概會繼續燃燒,明明有時他們的製作沒有很好看但還是一票難求,有錢人(或假裝有錢)觀眾們真的太難猜了。
Rupert Goold這個人拿過勞倫斯奧立佛獎最佳導演、被提名過很多重要獎項的最佳導演,現在英國劇場圈視他為「重要的21世紀導演」,也因為他常改編經典劇本,前陣子英國老一輩重要劇作家David Hare在衛報寫了一篇文章痛罵(?)英國也開始吹向歐洲的“崇拜導演”風潮。因為這阿伯在這篇文章裡寫的態度真的太差了,我老師對此作出一句評論:難道這是美學界的脫歐嗎?(Is this the aesthetic version of Brexit?) David Hare: classic British drama is ‘being infected’ by radical European staging
這篇文章中大衛痛批Rupert Goold的威尼斯商人,針對他改編莎士比亞到拉斯維加斯而酸了一番:「這是地獄!」
阿梅達劇場就是這個羅伯古德帶領的劇場。很創新,很現代,很常被老一輩劇場人看不順眼的新生代(49歲)導演。
所以現在看文的你大概初步了解阿梅德劇場在英國現代劇場的影響性了!以我看來,安德魯史考特大大,就是因為這是阿梅達劇場的演出機會、又是全世界講英文男演員最稱羨的角色「哈姆雷特」、再加上有名導演...接下了這個角色。當然其中應該還有一些人員上的安排、老朋友之類的我也不知道的人情方面,總之能在阿梅達、只容納320個座位的中型劇場看到演出,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票都是立馬賣光的~總是讓明星來演出製作中的主要角色,也是換總監後這個劇場的努力方向。
比起之前Benedict Cumberbatch在Barbican Theatre這個能容納1100觀眾座位的大型劇場演出哈姆雷特,可以買到阿梅達劇場的哈姆雷特,實在是一件超級值得炫耀的事啊哈哈哈哈(別打我)
有一個網絡倫敦低於座位數量低於300的劇場網絡,他們這些獨立劇場組成一個聯合組織「Society of Independent Theatre (SIT)」我建議要來倫敦看戲的愛劇場人參考他們網站給的小劇場資料,看那些劇場的演出。提到這個組織是因為光是倫敦獨立小劇場,就有將近四十個空間是SIT的成員...還有很多劇場空間是沒有在這個組織裡的,看這小劇場的數量就能說倫敦無疑是劇場人的天堂,另個方面說,也有可能是地獄?台北粗估300座位以下的小劇場(不是藝廊、咖啡館)空間是5個的話...倫敦的小劇場至少是台北的十倍之多,更不用算倫敦還有其他很多超過300座位的非獨立經營的劇場及表演藝術空間了。
2016年十一月到現在,去了Royal Court四次。這個叫做Royal Court的劇場是完全英國政府出資贊助的新劇本劇場,他們只做新劇本的演出,少數不是全新劇本的演出基本上都是和RC劇場有深切關係,要不然不能獲得演出機會,有名的英國在世劇作家Caryl Churchill的作品幾乎都是在這邊首演的。身為一個完全靠Arts Council England養的新劇本劇場,一舉一動都備受納稅人矚目,大家會很在意他們做的戲是否政治正確,作品、劇場僱員是否有種族數量平衡,合作劇作家是否有綜合新人、有名人、提供給各界人士機會...等等。如果藝術總監或是董事會的選擇有一點點不政治正確,就會有一堆記者寫他們的壞話,總監會被換下來...老師有舉過一個RC總監被換掉的例子,但我忘記是誰了,好像叫Max還是Mark吧?是幾年前的事,當時造成倫敦劇場圈大轟動(大概跟最近的Emma Rice風暴差不多)。
copyright What'son Stage Royal Court
這個劇場位於Slone Square捷運站走路三十秒旁,這一區都住超級超級有錢人,路上走的(如果是本地人)很多人都有整型,我同學說的,他朋友在這附近的咖啡店打工,來咖啡店消費的女性下巴都很尖、臉削很瘦。會來RC看戲的大多是中產階級、白人、退休中產白人、律師...等。他們週一會提供全劇場十鎊的票,但以我本人經驗,週一去RC看戲也還是看到一堆白人跟中產階級,畢竟只有他們才知道週一十鎊的票幾月幾號開賣。拿了英國文化部(Arts Council England)一堆錢,必須做做樣子讓大家知道有在賣便宜的票給沒錢的人(像我這種學生、年輕觀眾)來看戲,但事實上賣票的做法還沒有人想到更好的,即使賣了便宜的票,還是只有白人跟中產階級(大多都白人)跟退休人士才搶得到。
Copyright British Theatre/ Royal Court the Children
This Photo was from Jacksons Lane Theatre Website.賈克森巷網站轉載圖片。
下面這個是他們演出的預告片,影片出處Youtube被刪請見諒。
看的第三場演出是The Nature of Forgetting ,會買這個演出的票是因為發現這個創作團隊是倫敦發跡的新團隊,團長監導演是在表演名校RADA 有兼課的小哥Guillaume Page。他的劇團THEATRE RE 很屌,開的工作坊都完售,在YouTube 上找他們劇團的名字可以看到一些導演帶工作坊的影片,非常厲害,他的方式讓演員和整體氛圍在排練場很有力量!這個演出是在探討早期失智患者的心理狀態,導演跟一個權威科學家(她演出時跟女兒坐我旁邊,謝幕的時候站起來拍手…嗯,我沒站起來很尷尬…)從兩三年前開始合作,從零開始即興出來的肢體劇場演出。我看演出的時候有種還在排練的未完成感,事實上這齣戲在倫敦默劇節前兩週才首演了幾場,以前在台灣所有戲劇作品幾乎都是世界首演的情況下,在倫敦反而開始不習慣未經評論、成熟度不高的作品,或是說,到了倫敦我比較能夠解讀劇場作品的完成度。 THE STAGE的評論是三顆星...真的很低...這個演出最厲害的是音樂原創性,兩個樂手完成從演出開始到最後一秒完全不間斷的音樂、音效特效,其中一人就是音樂設計本人,演出完我去買了他們的音樂disc,他們用隨身碟的方式出售。這個演出的宣傳其中一個就是強調他們上次演出的原創音樂獲得ITUNES最佳專輯,在劇場裡我完全感受到音樂對這演出的重要性,但有種音樂沒了這演出就毀了的感覺...音樂力量強過演出本體。我感覺導演應該要換個設計...或是這個設計可以去做別的了...他太厲害了。音樂設計是Alex Judd。
接下來我要介紹的是這次倫敦國際默劇節,看的七個演出中,最最最最最棒最有趣最有創意最好笑最感人的演出!!!!來自西班牙,世界知名的小丑Leandre Ribera的一人作品NOTHING TO SAY!!!!跟其他學校朋友、在劇場遇到的其他觀眾聊到這個季我看到最好的演出,什麼都不說(Nothing to say),就是什麼都不說(NOTHING TO SAY)!!!!
這個叫做Leandre的阿伯(?),超級可愛,他的官網點進去就跟他的作品一樣可愛,喔喔喔,好棒的藝術家!!!
默劇節最快售完的演出就屬他的演出了,評論網站THEATRE BUBBLE對他的評價是四顆星,但我本熊給他五顆星!!!!!
他在劇場裡創造出一個夢想的家,這個家有著只有三隻腳站不穩的桌子,關不好的衣廚,滿地的襪子,一直搖晃的家門,抽屜底部大破洞的衣櫃。家徒四壁的空間裡,到處都是黃色的襪子,開燈還不知為什麼一直開到別的燈。Leandre腳上穿了大概五雙(?)襪子,一直脫、脫不完,最後一雙還破了很好笑的洞。家裡的櫃子除了關不住,還會對他作出抗議(有鬼在衣櫥裡),後來操縱櫃子的苦路(那個鬼)還走出來嗆他,真的很好笑。
在演出一開始Leandre就走進觀眾席打擾觀眾,這麼放肆冒犯觀眾的我是第一次看到,但因為真的太好笑了大家都輕易的原諒他了,還跟著他一起參與演出。我在看的時候就想著劇場表演舞台和觀眾席的界線的問題,或是即使沒有界線,觀眾和表演者互不冒犯的區隔在哪裡?從表演的哪裡開始建立和觀眾的界線?或是在觀眾走進劇場時,心裡是否已經建立了界線?我認為小丑表演並不是讓大家覺得這個人真悲劇,或是這個人真可憐,或是這個人真笨然後顧著笑就好,而是讓觀眾在看演出、覺得劇中人物很好笑、很悲劇的同時忘卻心中煩惱,卻同時敬佩演出創作者。Leandre Ribera成功做到這一點,他讓觀眾打從心底佩服他驚人的創作力,還不直接的叫觀眾樂觀一點,像這個角色一樣充滿想像力地、不悲傷地看待一切。
這段影片(來自youtube)可以看到一點點演出片段,希望Leandre有一天可以去台灣演出,讓台灣人看看小丑的人生觀。現在想想,自己一直勾假溝假(日文)腦袋混亂想一堆,對事情根本沒有幫助,還不如樂觀一點看待人生比較輕鬆。
Stephen Mottram的偶戲很特別,他的作品強調偶的動作流暢性,以及簡單不複雜的東西能創造出偶的意象。他認為他在操縱觀眾,觀眾才是他的偶。降落傘作品中用藍色螢光球、螢光棒表現人類的動作,他只給幾個點讓觀眾自己連結想像,很有意思。看完這個作品讓我開始思考「向觀眾說故事」的主動性有什麼可能,史蒂芬的演出中並沒有很直接的要觀眾感受什麼感覺,即使有主體的故事性,卻沒有要觀眾情緒性的浸入演出,我(身為觀眾)和操偶者(史蒂芬)都很疏離的看一切發生在黑暗中。史蒂芬的個人網頁對他的作品、工作坊都介紹很詳細,網站也很可愛很動畫。對了,後來表演告一段落,史蒂芬從後面走出來,我們大家都以為要結束了,所以一個謝幕拍手狀,但觀眾席燈沒有亮,有點不對勁。他慢慢等大家拍完,觀眾覺得怪他怎麼不下場,他終於說:「其實表演還沒結束,我現在要換景需要一點時間,請大家等我三分鐘。」姐果他閃到後台開始換景,觀眾席燈有點亮,觀眾開始大肆聊天。
噢!超屌的!第一次看到有人要換景所以他踏出舞台跑到觀眾前面說,我要換景...還沒結束啦!這樣!好多跟觀眾互動的方式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真的是一直打破規則耶!我也要這麼大膽!
copyright Stephen Mottram 2017 London Mime Festival
我看的最後一個默劇節演出是Throwback,來自英國的新馬戲劇團,馬戲團(Circus)一直都不是台灣文化會接觸到的東西,其實在我去芬蘭看了他們所謂的馬戲團表演前,我真的以為馬戲團都要有動物...熊走球,老虎跳火圈之類的...對不起我見識狹小...。
去看馬戲團的觀眾都會對表演者的肢體極限有所期待,但在英國的期待好像比在芬蘭小。我2016年底在芬蘭Tampere看到的Sorin Sirkus團體的演出,超級恐怖,這是個馬戲團訓練學校,裡面的團員年紀都很小,有個男生往後背折他的腰折到超級噁...我和我同學都覺得快吐了...但在英國看到這個現代馬戲團的表演,卻不是那樣講求世界極致肢體人類極限,即使是被稱作馬戲團,Silver Lining的演出也會有劇場導演參與,導演手法很好,建立漂亮畫面也巧妙連結馬戲團肢體表演為主的故事性。
這個英國新馬戲團團員是National Centre for Circus Arts的畢業生,我老師Matthrew以前是這個英國國家馬戲表演中心的董事會還是什麼(我搞不清楚),看了他們的表演之後,覺得馬戲團在各個歐洲國家的表演風格一定都不一樣,至少我看到的英國的版本,不強調肢體的極限,比較在意表演中觀眾感受及故事性,是很“劇場”的敘述方式。
團員們在演出中有報自己的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30歲。以年齡來說,已經是馬戲團表演的極限了,但他們還是能夠以不探討人類肢體可能的方式繼續以馬戲團表演者身份工作,是一種馬戲轉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