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很貴,英國劇場的一些表演藝術評論網站很多人在罵那個票價。
我買的時候心很痛但是不能不看,有一種沒看我就輸了的厭惡感。
一般舞台表演最低16鎊提供給”全職學生、失業者、老人、劇場工作者聯盟會員、兒童“,其他人票價18鎊。
到底對失業跟全職學生要求多高?你們覺得失業者付得出16鎊去培養藝術鑒賞力嗎?
而且節目宣傳本上沒有告訴你訂票通常要加1.95~3英鎊的網路訂票手續費....除非你特地去那個劇場現場買票要不然都要加那個錢...等於買一張票還是要18鎊。
所以在劇場裡,150~200人的那個場地裡普遍只看到10個以下亞洲人+黑人觀眾,我很認真的在算,剩下的都是白人,然後五成觀眾都50歲以上。讓人不禁懷疑是否默劇是屬於白人的娛樂?或是默劇屬於理解較困難(?)的戲劇類別,只有白人比較會欣賞?
![]() |
倫敦默劇節2017季節目表(MIME London 2017 Season Brochure) |
以倫敦默劇節的計畫演出來推斷,在這個演出季中只要語言成分少,針對視覺創作、對音樂依賴度不小的就可以在演出名單裡。這裡面我看的每一個戲都不是靠文本創作出來的。
2017倫敦默劇節Mime London官網
原本因為預算的關係不想看太多齣,但後來又因為我房友很腦殘導致我不想回家,最後還是買了大概七齣的票...真的很貴...但是很值得...。都是學費(擦淚)
我看的第一齣戲是在Peacock Theatre,我從沒去過這個孔雀劇場,他在Holborn所謂一區精華超多上半族擠擠超繁忙超討厭區...去的時候又是下班時間,雨下很大,下到後來變成雪。看到那個很重的雨掉下來要飄不飄讓我困惑。
孔雀劇場的旁邊就是傳說中的LSE倫敦政經學院,超多亞洲人,整個震驚!啊啊好貴啊!好貴啊!這樣。平常住在倫敦極東六區,在學校以外幾乎看不到非白人的我,文化衝擊很嚴重。這個劇場能夠容納800-1000人,我不大確定,有蠻多高中生、國中生整群來看,應該是有跟學校配合賣票的。看演出的時候真的覺得很像之前來台灣的西班牙劇團,後來看表演藝術評論臺才知道,噢~那個西班牙劇團是看了這個德國導演的製作被影響的。
演出中只有三個演員,他們肢體非常非常厲害,動作也很快,快到我數度懷疑他們偷偷藏幾個演員上場。但事實上真的從頭到尾只有三個演員!!!
這個演出節奏很快,每個事件都來得快去得快,故事簡單容易理解,年齡限制是7歲以上,有趣的是全場數百觀眾中大概不到20個十歲以下的。演出時間太晚了,小朋友都要睡覺了,很難能夠讓那種年齡層的觀眾看到,很可惜。
三個演員都是男性,觀眾進場時就已經在舞台上裝台了,故事是在說一個劇場後台的種種,很好笑。他們會一直換面具、服裝代表換角色,他們同時嘲笑自己也讓觀眾嘲笑他們,小丑方法在這個演出中佔不少版面。
導演Michael Vogel是德國人,演員都不是德國人,好像有一個葡萄牙,其他都忘記了XD。演後座談很有趣,他們排排坐在下舞台景片地板上,連主持人(我猜是藝術節策劃總監)大家都縮在下舞台邊邊,很好笑,我以後也要這樣,哈哈。
順帶一提這個劇團成團1994年,導演也是成團團員之一,2013年他們在柏林開了自己的工作室Studio Flöz - Berlin,提供肢體劇場、面具、舞蹈的工作坊。課程不貴(跟我學費比起來.....),對肢體劇場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 |
這次演出的孔雀劇場宣傳圖 |
看的第二齣倫敦戲劇節的演出是HERE LIES SHAKESPEARE,創作團隊是來自法國的Les Antliaclastes,演出地點是倫敦北區的原身為教堂、專門上演肢體劇場、馬戲團演出的Jacksons Lane劇場。賈克森巷劇場在倫敦黑線的Highgate兩分鐘走路距離,是一個從地面到天花板很高也頗深,座位數量、安排頗理想的場地,但我猜租金應該蠻貴的。
說實話,這是一個很怪異的演出。
賈克森巷劇場針對「這裡躺著莎士比亞」的宣傳文、倫敦默劇節的宣傳文字:「你的眼睛會咕嚕咕嚕的轉因為你不太能相信你看了什麼。」
我真的不大相信我看了什麼。我到底看了什麼啊啊啊啊啊!!!!
節目介紹單上提到,導演Patrick Sims 會做這個演出是因為質疑莎士比亞的真實性,是誰評價我們的人生,他想讓觀眾思考後世價值的意義是什麼。但這些東西在我看來…他的作品可看處多到觀眾來不及想他要表達什麼,一直目不轉睛。台開七八公尺的這個劇場,被縮成三公尺乘四公尺左右的長方形,從觀眾席看過去就是頗傳統的線偶舞台設計。通常線操縱的偶都會在能夠遮蔽操偶人員的小舞台上進行,這個演出也是以線偶為主而創作的,我猜。所以到後半場出現的企圖讓觀眾暈眩的旋轉畫面,也很巧妙的隱藏在畫面之中。我自己特別喜歡的部分是投影跟皮影的橋段,超級可愛有創意!雖然有一些讓牛大便不斷噴出和莎士比亞的頭製作成香腸的噁心橋段,這個製作還是很可愛的。
最後謝幕的時候演員都有跑到舞台前面(從後台繞出來),發現所有人眼睛邊緣都塗成黑色,手跟可能露出來的皮膚也都塗成黑色,他們在台上的時候是穿著全黑的衣服,連皮膚都很極致的要盡量全黑…讓我很感動,他們真的很努力!雖然這個製作這麼詭異,後面都還是這麼正常的人,這樣。哈哈哈!
![]() |
This Photo was from Jacksons Lane Theatre Website.賈克森巷網站轉載圖片。 |
看的第三場演出是The Nature of Forgetting ,會買這個演出的票是因為發現這個創作團隊是倫敦發跡的新團隊,團長監導演是在表演名校RADA 有兼課的小哥Guillaume Page。他的劇團THEATRE RE 很屌,開的工作坊都完售,在YouTube 上找他們劇團的名字可以看到一些導演帶工作坊的影片,非常厲害,他的方式讓演員和整體氛圍在排練場很有力量!這個演出是在探討早期失智患者的心理狀態,導演跟一個權威科學家(她演出時跟女兒坐我旁邊,謝幕的時候站起來拍手…嗯,我沒站起來很尷尬…)從兩三年前開始合作,從零開始即興出來的肢體劇場演出。我看演出的時候有種還在排練的未完成感,事實上這齣戲在倫敦默劇節前兩週才首演了幾場,以前在台灣所有戲劇作品幾乎都是世界首演的情況下,在倫敦反而開始不習慣未經評論、成熟度不高的作品,或是說,到了倫敦我比較能夠解讀劇場作品的完成度。
THE STAGE的評論是三顆星...真的很低...這個演出最厲害的是音樂原創性,兩個樂手完成從演出開始到最後一秒完全不間斷的音樂、音效特效,其中一人就是音樂設計本人,演出完我去買了他們的音樂disc,他們用隨身碟的方式出售。這個演出的宣傳其中一個就是強調他們上次演出的原創音樂獲得ITUNES最佳專輯,在劇場裡我完全感受到音樂對這演出的重要性,但有種音樂沒了這演出就毀了的感覺...音樂力量強過演出本體。我感覺導演應該要換個設計...或是這個設計可以去做別的了...他太厲害了。音樂設計是Alex Judd。
![]() |
Copyright THEATRE RE 2017 London MIME Festival |
大家可以去看看THEATRE RE的網站,他們提供的肢體劇場工作坊很棒。
![]() |
Copyright Leandre Ribera 2017 MIME London |
這個叫做Leandre的阿伯(?),超級可愛,他的官網點進去就跟他的作品一樣可愛,喔喔喔,好棒的藝術家!!!
默劇節最快售完的演出就屬他的演出了,評論網站THEATRE BUBBLE對他的評價是四顆星,但我本熊給他五顆星!!!!!
他在劇場裡創造出一個夢想的家,這個家有著只有三隻腳站不穩的桌子,關不好的衣廚,滿地的襪子,一直搖晃的家門,抽屜底部大破洞的衣櫃。家徒四壁的空間裡,到處都是黃色的襪子,開燈還不知為什麼一直開到別的燈。Leandre腳上穿了大概五雙(?)襪子,一直脫、脫不完,最後一雙還破了很好笑的洞。家裡的櫃子除了關不住,還會對他作出抗議(有鬼在衣櫥裡),後來操縱櫃子的苦路(那個鬼)還走出來嗆他,真的很好笑。
在演出一開始Leandre就走進觀眾席打擾觀眾,這麼放肆冒犯觀眾的我是第一次看到,但因為真的太好笑了大家都輕易的原諒他了,還跟著他一起參與演出。我在看的時候就想著劇場表演舞台和觀眾席的界線的問題,或是即使沒有界線,觀眾和表演者互不冒犯的區隔在哪裡?從表演的哪裡開始建立和觀眾的界線?或是在觀眾走進劇場時,心裡是否已經建立了界線?我認為小丑表演並不是讓大家覺得這個人真悲劇,或是這個人真可憐,或是這個人真笨然後顧著笑就好,而是讓觀眾在看演出、覺得劇中人物很好笑、很悲劇的同時忘卻心中煩惱,卻同時敬佩演出創作者。Leandre Ribera成功做到這一點,他讓觀眾打從心底佩服他驚人的創作力,還不直接的叫觀眾樂觀一點,像這個角色一樣充滿想像力地、不悲傷地看待一切。
這段影片(來自youtube)可以看到一點點演出片段,希望Leandre有一天可以去台灣演出,讓台灣人看看小丑的人生觀。現在想想,自己一直勾假溝假(日文)腦袋混亂想一堆,對事情根本沒有幫助,還不如樂觀一點看待人生比較輕鬆。
看過Leandre的演出之後,剩下的演出都沒那麼精彩了。花了很多錢我也不想這麼說,但當你看了很強的演出之後口味就會很挑,就跟你吃了超好吃板橋南雅夜市臭豆腐,之後吃的其他臭豆腐都沒那麼好吃一樣。雖然很好吃,但就是沒有板橋南雅夜市臭豆腐那麼好吃。
後來看的三齣演出分別是:
英國偶戲創作者Stephen Mottram的降落傘The parachute
紐西蘭創作者Thomas Monckton肢體劇場演出只有骨頭Only Bones
英國現代馬戲劇團Silver Lining的回憶THROWBACK
Stephen Mottram的偶戲很特別,他的作品強調偶的動作流暢性,以及簡單不複雜的東西能創造出偶的意象。他認為他在操縱觀眾,觀眾才是他的偶。降落傘作品中用藍色螢光球、螢光棒表現人類的動作,他只給幾個點讓觀眾自己連結想像,很有意思。看完這個作品讓我開始思考「向觀眾說故事」的主動性有什麼可能,史蒂芬的演出中並沒有很直接的要觀眾感受什麼感覺,即使有主體的故事性,卻沒有要觀眾情緒性的浸入演出,我(身為觀眾)和操偶者(史蒂芬)都很疏離的看一切發生在黑暗中。史蒂芬的個人網頁對他的作品、工作坊都介紹很詳細,網站也很可愛很動畫。對了,後來表演告一段落,史蒂芬從後面走出來,我們大家都以為要結束了,所以一個謝幕拍手狀,但觀眾席燈沒有亮,有點不對勁。他慢慢等大家拍完,觀眾覺得怪他怎麼不下場,他終於說:「其實表演還沒結束,我現在要換景需要一點時間,請大家等我三分鐘。」姐果他閃到後台開始換景,觀眾席燈有點亮,觀眾開始大肆聊天。
噢!超屌的!第一次看到有人要換景所以他踏出舞台跑到觀眾前面說,我要換景...還沒結束啦!這樣!好多跟觀眾互動的方式我從來都沒有想過,真的是一直打破規則耶!我也要這麼大膽!
![]() |
copyright Stephen Mottram 2017 London Mime Festival |
紐西蘭創作者Thomas Monckton的骨頭演出,是一人演出(加一個舞台上的樂手,嗯,說舞監在舞台上也是表演者的話就是兩個人)發生在一個直徑不到兩公尺的圓圈裡。湯馬士這個小哥以及樂手Gemma都是法國巴黎賈克樂扣的學生,湯馬士控制身體的技巧非常高超,臉部肌肉被他開發的很極致,他對這些被開發的部分大肆使用表現了一番。雖然他的作品沒有什麼故事性,他也沒有要觀眾融入演出,有種在看馬戲團表演的感覺,觀眾卻看得很開心。這個演出是在倫敦Gay區SOHO的劇場(就叫Soho Theatre)上演,這個劇場的特色和地點有很深的關係,因為在甲區,他們必須把所有演出都弄的很酷、有點邊緣、有點危險、有點一般人不會去,所以我猜即使這演出沒有和觀眾有情感上的交流,還是能獲得肯定,尤其劇場評論家給這個演出四顆星...真是不知道評論的標準是什麼。(他們給我很喜歡的一個偶戲三顆心卻給這個四顆,到底為何?)湯瑪士說,他不想要這個演出被定義為默劇、肢體劇場、小丑亦或是馬戲團,所以才什麼東西都夾在演出裡。
看這個youtube連結的話就能看到他極致臉部表情的橋段,這個現場看真的很強。
去看馬戲團的觀眾都會對表演者的肢體極限有所期待,但在英國的期待好像比在芬蘭小。我2016年底在芬蘭Tampere看到的Sorin Sirkus團體的演出,超級恐怖,這是個馬戲團訓練學校,裡面的團員年紀都很小,有個男生往後背折他的腰折到超級噁...我和我同學都覺得快吐了...但在英國看到這個現代馬戲團的表演,卻不是那樣講求世界極致肢體人類極限,即使是被稱作馬戲團,Silver Lining的演出也會有劇場導演參與,導演手法很好,建立漂亮畫面也巧妙連結馬戲團肢體表演為主的故事性。
這個英國新馬戲團團員是National Centre for Circus Arts的畢業生,我老師Matthrew以前是這個英國國家馬戲表演中心的董事會還是什麼(我搞不清楚),看了他們的表演之後,覺得馬戲團在各個歐洲國家的表演風格一定都不一樣,至少我看到的英國的版本,不強調肢體的極限,比較在意表演中觀眾感受及故事性,是很“劇場”的敘述方式。
團員們在演出中有報自己的年齡,最小的22歲,最大30歲。以年齡來說,已經是馬戲團表演的極限了,但他們還是能夠以不探討人類肢體可能的方式繼續以馬戲團表演者身份工作,是一種馬戲轉型吧。
順帶一提下面這張照片就是我在芬蘭看到的恐怖人體極限....真的很噁....看他折的當下....很心驚....
![]() |
copyright Sorin Sirkus Enigma 2016 |
您好,
回覆刪除我們將在2018六月前往倫敦,
希望能找到一些實驗性強的戲,
不知您有何推薦?
非常感謝~~
實驗性強我不太清楚定義是什麼,很多時候倫敦的「實驗性強」演出只是賣點,真去看完發現他們邏輯都不通...不過可以推薦給你一些我去過的中小劇場,他們不管什麼時候演出都很值得去看,你可以google他們劇場網站查他們6月的演出:
刪除Old Red Lion Theatre; Almeida Theatre; Young Vic Theatre; The Yard Theatre; The Vaults Theatre; Finborough Theatre; Park Theatre; Arcola Theatre; New Diorama Theatre; Ovalhouse Theatre; The Bunker Theatre; Tricycle Theatre; Camden People Theatre; Bush Theatre...發現太多了,所以直接推薦你THEATRE DOT LONDON這個網站,或是去follow他們推特,他們很常專文推薦小劇場演出。
推薦我個人喜歡的劇團The Bighouse Theatre Company,他們只和高危險家庭的青少年共同創作,所以演出的演員都不是科班演員,甚至提供他們住宿,因為很多這樣家庭的小孩最後都成為街友,他們的演出常不在劇場裡,要去劇團網站買。
大劇場的話推薦去Barbican Centre裡面有很多值得看的小劇場演出,除此之外他們頻繁搬演世界肢體劇場演出。
感謝回覆,有些劇團我有追,有的是一方面缺乏影像或劇照做為參考,所以無法分辨作品表現方式,還是非得上推特?
回覆刪除當然,也有部分是還不確定檔期就是了。
我個人對於新奇的表現形式感興趣,例如科技、特殊氛圍、肢體、現代化改編等,例如電影劇場、舞蹈劇場、科技劇場等....,對於音樂劇、純莎劇、特定歷史背景的題材冷感。
bighouse我也會去追一下,這個組成也是有觸及到我。如果您願意,發現甚麼有趣的表演,希望能告訴我,好讓我的倫敦行更有趣些。
大感謝~~